纪,被姜葵请来之后,又辛苦教授了一批批的姜家子弟,现在终于挨不住人之大限,到了入土的时候。
现在一个新的问题,摆在方清源面前,那就是自己要抓紧找一个新的教习了。
教习一职,关乎元灵山的根本,需要慎重考虑,万一找个心思不纯的,这可是影响几代人的事,万万不可马虎对待。
而且,要找就找一个有真本事,且年轻些的,原本的教习虽然劳苦功高,但是过于儒生做派,有着一股酸腐执拗之气。
只是这样的人物并不好找,南疆是典型的文化荒漠,比起齐云传承上万年,各种经典书籍问世,大鸣大放的繁华之地,南疆才开辟不过三百年,教化一直薄弱,本地都没什么人才,即使好一些的,都是各家的宝贝,哪能轻易放出来。
难道还要向姜葵求助,从齐云在高薪聘请教习,来解现在的燃眉之急吗?
只是这样一来,等过十年八年的,新来的又要走,那自己还要继续头疼这个问题。
方清源思来想去,一时间脑子昏昏沉沉,可就在此时,他突然发现自己想得过于执拗了。
想起前世的教育方式,方清源便猛然开朗,与其找一个各方面都全能的教习,还不如找十个专精一门的普通教习,举办学校,彻底摒弃现在的私塾模式。
其他山头家族都习惯找一个教习负责全部,而自己为何也要遵守这个规则呢,真是在此世生活得久了,连思想都跟此界修士同步了。
有着元灵坊市和赤红铁矿的收益,区区一个学校的开销并不在话下,如今元灵山两万丁口,适龄孩童占比五分之一。
此时的凡人结婚较早,往往十五六岁便会成家,四十岁做爷爷的,也是常事。
姜家原本一千多孩童,能接受教育的只有两百多人,甚至在这些人里,也是大部分都被放养式教育,家中无财力的普通凡人,也掏不起继续读书的钱财。
一个大家族里,资源也不是完全平均的,寻常族人此生最大的贡献,不是让伱多么明事理,成为栋梁之材,而是让你多生几个孩子,有幸诞生一个有资质的孩子,比什么都强。
但方清源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要从根本上改善,如果人人都有书读,都能明理学习知识,那以后此地的风气,也能从南疆中,焕发出不一样的风采。
什么样的土壤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方清源可不想元灵山以后诞生的修士,跟那些白山南疆修士一样,刻薄寡恩,唯利是图。
想到这里,方清源想改变教育,开设学校,收拢所有孩童读书的心思就更加强烈了。
不求这些孩童能够出现什么了不得的人才,只要他们不浑浑噩噩的过一生,把道理传给下一代就足够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于是乎,方清源起身来到元灵坊市,书写了一通告示,贴在坊市广场上,告知来往修士,他要广招贤才,为元灵山招揽各种精研典籍的教习。
一个坊市内,修士并不是其中最多的,往往那些不显眼的凡人们,才是其中的主流,方清源的告示一出,坊市内的凡人们便动了心思。
能够去元灵山上做教习,在御兽门弟子门下做事,岂不是一件非常好的差事嘛。
就这样,在方清源告示贴出后的半个月里,前来元灵山自荐的凡人们络绎不绝,对于这些人,方清源让张元去把关,只要合他眼缘,便可收入山里。
这是因为,张元有幸成为元灵山经院第一任院主,自从元灵坊市内灵材店由姜掌柜接手后,张元便彻底放飞了自我,每日喝到烂醉,以此来宣泄以往时日的苦闷。
在方清源眼中,张元可是元灵山元老,怎么能闲着呢,于是便让张元做了经院院主,由他全权负责此事,而张元对此也不抗拒,在他看来,做院主总比做个掌柜的强,起码不用每天赔笑脸,迎来送往了。
张元折腾了两个月后,终于把此事理顺,新的经院占地三百八十亩,有山有水,坐落元灵山一处水潭旁,其中开设五个分院,分别教授经学,算学,律学,书学,医学五科。
经学负责教授大中小三经,明白做人的道理,算学培养历法、管理、营造方面学识,律学普法,书学精研文字,打基础,医学分为医、针、典、药四个专业方向。
看得出来,方清源并不想把所有孩童都教成只会读书的呆子,他希望这些凡人,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并且学会各种手艺,如果能够以此为生,那就再好不过了。
第一年,元灵经院招收一千孩童,招募教习三十名,方清源拨款两千灵石,到了第二年,元灵经院再次招收一千孩童,招募教习十人,但今年方清源只拨款一千灵石。
这不是因为方清源反悔了,而元灵经院经过一年的宣传和教育,南疆其他地界的散修知道了此经院,便有修士掏灵石,把自己的凡人儿女,亲族家眷送到元灵经院学习。
如此一来,元灵经院所需的拨款便少了很多,照此情形,以后甚至还能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