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女生耽美>有味道的神鬼事> 第9章 杜三忤逆受天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 杜三忤逆受天惩(1 / 2)

国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若把这话得原文找来,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子断章取义。

《孟子·离娄下》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这五不孝,对比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似乎更有意义。

而且,在前人记述的故事或者是传闻中,以“无后为大”作为理由的故事少之又少,近胜于无。反而,因为《孟子》里阐述的五种行为有关的故事比比皆是。

不过,在国人的口里,既然有因为孝念而免去罪过的例子,自然也有忤逆父母而遭受惩罚的故事,正所谓前之因后之果。

宋代的时候,在洪州城崇真坊北边大水井一带,有一户姓杜的人家。家里一共三人,杜母,杜三和他的弟弟。

杜三的弟弟,虽说年纪小,可也在崇真坊某户卖烧饼的人家当学徒打工。学徒工是没有工钱的,好在主人家一天提供两餐吃的,尽管有时也饿得嗷嗷叫,但终归不至于成为饿殍。

这种情况下,杜母的奉养,就全落在了杜三身上。可杜三也没有什么手艺,能够操持的营生就是靠着杜父生前留下的板车卖水,一天勉强能挣上几文钱,糊弄下肚子。

到了夏天,杜三还会弄来些砒霜硫黄,靠着杜母制一点土蚊香,拿出去售卖。运气好的时候,也能赚上几文钱,运气不好的时候,折本也是常事。

据说,卖水这个行当,早在隋唐时就有盛行了,尤其是像长安这类人口爆满的城市。

就像现代的城镇化一样,当人口越来越多向城镇聚集以后,最明显的就是城镇原有的基础设施跟不上人口的拥挤,在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下,许多新的行业就产生了,比方说什么专职处理夜香的、专门卖菜的等等。

杜三他们卖水的方式,和现代社会里小区那种送瓶装纯净水矿泉水的差不多。

略有不同的,现代社会送纯净水矿泉水上门,业主的选择性极强,今天可以喝这个牌子的,明天可以叫那个牌子的。

但在古代,杜三他们,却有着指定的区域。譬如《东京梦华录》曾明确记载:“其供人家打水者,各有地分坊巷”。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你的水是从城外拖进来的,还是从自家水井里打的,但是你只能把水卖给上头给你划定范围内的人家,不能跨区域售卖。

而且,卖水这件事不需要任何手艺,终究是个力气活。收入自然也就很微薄,估计一天下来,得到的钱粮也就仅仅只能填饱肚子而已。

像后世因为天气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五块钱一桶的方便面卖上四十块;或者说什么方便面五元,泡方便面的开水另行收费三十元的操作,估计这种事是杜三之流挖破脑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不然的话,范大先生在考察河东诸州百姓的生活之后,在书面呈送给仁宗皇帝的《乞免浮客及下等人户差科札子》,就不会专门指出城内卖水为生的属“不能自存者”。

而且,王安石在汴京推行免役法时,原本是所有行当的商人,不管规模大小,都要给朝廷上缴行钱,但在实施过程中,对卖水的行当,朝廷还是颁布诏令明确予以蠲免。

所以,对于杜家来说,光靠着杜三卖水,和偶尔卖出的些自制蚊香,家里想有点多余的余钱剩米,近乎天方夜谭。

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家里的压力全部堆积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再说,可能平日里看到的又全部是些阴暗面,国师林灵素又让佛家的信徒改了行,在杜三的眼里,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

生活没了盼头,杜三就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架势。挣得的钱,给自己的老母亲准备一天两顿的吃食之后,手上剩个一文钱,也会跑到卖酒人家那里打点酒喝。

你说喝酒就喝酒吧,但这个杜三酒品又不好。喝了点酒之后,特别喜欢撒酒疯。

也不知道杜三是不是因为喝酒被社会毒打几次之后,怨气没得地方撒。回过头来,就把脾气朝着自己的老母亲慫。

每次灌了二两马尿之后,回到家里,杜三看自己的母亲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等杜母拿着湿布给喝醉了的杜三擦脸,杜三却动不动就对自己的母亲破口大骂,甚至还动手打自己的母亲。

或许,在杜三的眼里,杜母已成为自己最大的负担。

住在附近的邻居听到看到杜三发酒疯辱骂或者是捶打杜母,都是咬牙切齿扼腕叹息,认为杜三实在是不当人子。也不是没到杜家扯过劝,教训过杜三。

然而教训并没有什么卵用,有时候反而被杜母拦下了。街坊的妇人,偶尔和杜母闲话的时候,说杜三这么不孝顺,你老人家可以报官啊。

但杜母听了这些说辞之后,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是自己和杜父没有,没能给杜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