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我爷爷是朱元璋> 第一百八十三章:守江山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八十三章:守江山难(1 / 2)

:“你说说这是什么世道,俺明明有手艺,为啥就不能去接雕刻的活儿?”

洪武大帝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反倒是刘伯温脱口说道:“朝廷的皇册是为了方便管理天下百姓吧,这样天下流民就少了。”

刘伯温说的没错,洪武大帝之所以颁布黄册,就是为了统一管理天下百姓,同时方便管理天下流民。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长期的战乱造成社会经济凋敝,土地荒芜,人口锐减。

洪武大帝建立明朝时,面临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若想稳定政权,首先要做的是克服社会危机,发展生产力,以恢复农业生产和恢复经济。

因为户籍制度和国家的农业大计、财政收入、人口兵役等直接相关。

因此在洪武元年,洪武大帝就立即提出建立明朝的户籍制度——户贴制度。

把人口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向老百姓明确。人口和土地是农耕社会的根本,户贴制度从这两方面着手。

在人口方面,洪武大帝一方面鼓励生育,另一方面让居无定所的流民安居下来。在土地方面,洪武大帝一方面鼓励开垦耕地,另一方面防止土地兼并。

在洪武大帝的持续推动下,大明的经济才得到了恢复。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户籍制度对朝廷管理天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

大明朝的百姓牢牢地被控制住了,黄册和里甲制锁住了和人口相关的税赋,“鱼鳞图册”则掌握了田地租赋。

这三者构成了一道道铁索,牢牢地把百姓钉在了土地上,无法动弹,化为稳固的税基,源源不断地为朝廷“输血”。

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它的设计者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数据造假。这个其实不难想象,因为如此庞大的数据,且关乎每家每户的税赋徭役,其中的利害不言自明。

豪绅富户们可以通过贿赂勾结户房主事,擅自涂改黄册,把应服的徭役转嫁他人,从而使穷人负担了越来越重的徭役。

于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而土地兼并问题,也是在“两册”的编制过程中造假,故意隐匿土地和人口,使得朝廷无法掌握基层真实的情况,进而使这个问题愈演愈烈。

其次是“黄册”本身带来的利益压榨。由于朝廷规定,县以下地方的“黄册”建造成本由本级官府负责筹措。

自然地,这笔钱又被摊派到了百姓头上,而官府正好借此“狮子大开口”,以高于真实成本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数目向百姓征收,所得的银两几乎尽数落入官员的口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围绕“黄册”这一制度形成了一个利益链条。其上不仅有底层负责执行的官吏肆无忌惮地舞弊征敛,更有皇帝和大臣贪婪地注视着由此带来的“额外收入”。

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从天子到小吏,所有人“心照不宣”地借此敛财,使“黄册”及其相关制度成了一部“印钞机”,至于“黄册”本身的作用,反而没人在意了。

随着刘伯温的话落下以后,老人家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说的俺不懂,俺只是想一家人吃饱喝足,平安无事就足以了。”

老人家话落下以后,就离去了。

洪武大帝看着朱标问道:“太子有何感想?”

朱标沉思片刻说道:“立场不同,所考虑的事情自然也就不同,百姓要的是吃饱喝足,而父皇要的是天下太平,想要天下太平又不得不颁布黄册,推行户籍制度,加强流民的管理。 ”

朱元璋轻轻点头说道:“你说的有道理呀,任何政策的颁布都有一定的道理。咱总想着颁布户籍制度,颁布黄册等,为的就是防止百姓迁移,导致某一地区人口过少等等问题,可现在看来咱们的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宋濂轻声说道:“其实在臣看来,任何制度的颁布都有利有弊,圣上颁布的制度有利于朝廷的统治,但唯一的弊端就是社会的发展可能不是那么称心如意了。”

洪武大帝轻轻点头说道:“今日呀,咱们就是出来走访,多与百姓谈谈朝廷的政策是否有不妥之处,假如百姓真的觉得有问题,那咱们这些掌权者就要思考一下,换个政策。”

洪武大帝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说道:“咱是大明缔造者,而你是守成者,大明未来到底能走多远,既有咱的责任,也少不了你的责任,明白吗?”

朱标点头说道:“孩儿明白。”

刘伯温轻声说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王朝兴衰更迭,没有哪一个王朝能千秋万代。为何?打江山千辛万苦,守江山艰难险阻。江山能马上打下来 ,却无法马上治天下。打天下只需要十数年,或几年就能就能打下来。治天下却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需要历代帝王一直励精图治下去,没有贤君良臣无法持久下去。”

:“伯温这番话甚的咱心呀。”洪武大帝感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