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扶持工商,他便花钱办手工作坊。
朝廷要废奴,禁止汉人为奴,他便将家中的奴婢卖身契都换成了雇工合同。
朝廷要推广天花接种,他也是捐了不少银子,得了一块皇帝亲自手书的牌匾。
皇帝因为茶税案勃然大怒,让天下士绅商贾官员勋贵补交欠下的税款,杜家二话不说,就将银子送到了新成立的税务部衙门。
甚至是还把前明崇祯年间欠下的税款也给一分不差的补上了。
这么几次下来,杜家便在新朝商界中,也算是有名了。
新朝的勋贵们做起生意来,也开始带着杜家一起玩。
这么一段时间下来,杜家虽然家中的银子花出去了不少,但也算是在改朝换代的大变革中站稳了脚跟。
不怕什么时候,被朝中的大佬盯上,随意当做肥羊宰杀掉了。
现在朝廷要开发草原和大员岛,杜家兄弟也决定要跟着朝廷的步子走。
能不能赚钱不重要,亏点就亏点,杜家家大业大的不在乎。
但一定要表现的足够听话!
目的就是要让朝中的大佬们看到,我杜家很听话,朝廷让干啥就干啥。
杜家找不到和大汉上层拉关系的门路,只能是用这种方式,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来保证自家的安全。
……
大员岛上,热兰遮城被迅速重建。
大汉从本土运来一船船的水泥,几乎全部用在了热兰遮城,以及大员湾码头的重建上。
原本荷兰人的那座半开放式的砖石炮台,变成了一座封闭式的水泥混凝土炮台。
并且还在炮台内,设置了百门上下的火炮炮位。
热兰遮城的本体建筑,也全部由水泥建造,设计图纸是一座重新设计过的棱堡式建筑。
只不过,热兰遮城重建的工程量很大,就算是有荷兰和土著战俘劳作,整座热兰遮城现在也才刚刚完成了全部的地基修建,上层建筑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但是,大员湾的码头,却是已经被早早的修建成型。
因为要从本土向大员运输物资,大员湾的码头必须得修建成型。
还有就是如果要用大员湾做商贸枢纽,码头的修建也必须是摆在第一位上的。
还有就是,和荷兰时期不同,现在的热兰遮城其实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的。
广义上的热兰遮城包括码头区,狭义上的热兰遮城,只是城墙的主体建筑。
按照计划,现在的码头区才是将来用于定居和贸易的城市,而热兰遮城本体建筑,将会被当做一个纯粹的军事要塞。
其只能只剩下驻扎重兵以守卫大员岛的安全!
现在的大员湾码头,地面全部都是用水泥铺地,十分的平整。
一间间商铺,酒肆,赌/场,女支院等建筑鳞次栉比。
在进行大员码头修建时,码头上的建筑分布都被刻意划分过片区。
商贸区,休闲区,船舶停靠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
在大汉本土城市中实行的城市治安卫生管理条例,也全部照搬到了大员码头。
现在的整个大员码头非常的繁华,来往商贾不绝。
毕竟大汉已经开海,大汉的商人不管是去倭国,还是去南洋做生意,大员岛都是绕不开的。
但是,虽然人多繁华,但在城市治安卫生管理条例的约束下,整个大员湾马头,十分的干净整洁。
街道上见不到一点的垃圾,行人穿着体面,气味还还是清新,整座大员湾码头,到处都充满了秩序。
或许刚开始会让人感到不适应,感到约束,但正是因为有秩序存在,大员湾才能如此的繁华和干净。
丁三深吸一口气,身体下蹲将一个麻布包抗在了肩膀上,向着码头的方向走去。
他家里很穷,如果不是穷,也不至于这个时候便移民大员岛。
大汉在拿下大员岛的第一时间,便开始在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招募移民。
每个移民只要移居大员岛,人均分田五亩,还有房屋,农具,种子若干。
丁三是第一批移民的那群人中的一个。
他家里有六七口人,但田却没有多少,平时只能靠给人打短工,做苦力来养家糊口。
在看到朝廷给出的,只要移民大员岛,就分田分种子农具的条件,他心动了。
觉得反正大员岛距离福建老家也不远,将来也不是不能落叶归根,所以,移民就移民吧。
其实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如果再不移民,他们家就要卖儿卖女了才能活了。
报名了移民,没多长时间,一家人便坐上了郑王爷家的商船,抵达了大员岛。
朝廷说话算数,按着人头,将田分给了他们,种子农具也都发了下来。
可现在却不是农时,为了养家糊口,丁三便到码头扛起了包。
累归累,但他扛包所赚到的钱,再加上朝廷给移民的补贴,一家人已经能够勉强吃饱饭。
来年开春,把田都给种上,等到收获之后,一家人就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想着这些,丁三脸上洋溢出了笑容。
丁三将麻布包放到了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