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岁,送行挚友,归途逢鹰捉雁,其一丧于鹰口,生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吾等感其情,葬于友墓之邻,垒石为记,号曰【雁丘】。亦有【雁丘词】追思挚友。
现场鸦雀无声,李云挽起袖口,早有一个有眼色的大和学生捧起砚台,借机站在李云身侧。
再次沾墨,笔尖略一悬停,似乎在思索。不过片刻便落笔生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词毕墨尽,将笔掷于一旁,从怀里掏出印章,加盖于落款之处。
众人不语,首都大学的老师与大和国的老师们全都站在一起,细细品读李云的作品。
他们是知道金闯与苏玉婷的故事的,心里虽有惋惜,但更多的是敬佩。也曾想过将他们的事情写下来。
但千言万语在胸,提笔却无可诉说,情感丰富,却文字苍白。
如今,李云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
如同一块天外陨石直击众人心口,千言万语,只一句便可直抒胸怀。
大和国的人不了解这首词的前因后果,但单凭文学功底,就已经判断出这首词也是词坛的顶尖之作。
甚至有些老师,已经想着把这么美的词用在一对恋人生死相随的场景中,一定会让大和国那些文艺青年哭成泪人。
他们在这里陶醉,却有两个人眼睛盯着作品,手里却不闲着。一个是为李云端墨的学生。
见李云掷笔,砚中墨空,心里一喜,眼睛舍不得离开这幅旷世之作,心里舍不得李云用过的笔砚。
作品自己不用想了,但近在眼前的笔和砚自己却可以趁机顺走。说不定自己也能沾一沾李云的文气。
趁着众人还盯着作品,这个家伙就将毛笔塞和砚台一股脑地塞进书包里。也不管残余的墨迹污了包里的书本。
另一个人,则是暗中带队的年轻人之一,李云的表现,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后续准备的计划他准备提前实行。
于是,强忍着安静欣赏一会的冲动,用手机将整首词拍了下来。然后,通过信息发送给大使馆的工作人员。
要求他,马上找一个亲大和的华夏文人,用加入大和国国籍的代价让他马上仿写一份,并且马上进行版权注册。
……
会议现场,大和国的人由于不知道这阙词背后的故事,最先从沉醉中醒了过来。一名年纪相对较大的大和国老师,摘下眼镜,轻轻地拭了拭眼睛。
然后深吸一口气,不顾场合缓缓地鼓起掌来,单一的掌声在寂静的房间内响起,不过片刻,整个会场都响起热烈的掌声。
有夸张的大和国学生,恭敬上前,对着李云便是一躬到底,口称先生,请赐墨宝。
李云的心情也缓缓平复,这一次,随着练习的加深,他对书法的感悟又深了一层。此情此景,挥毫之间,居然又达到了上一次的状态。
字迹雄浑,结合此词, 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凄美,叹惜之情。让熟悉背后故事之人感同身受。让不知因果的人浮想联翩。
现场更是变成了两极分化,华夏国的老师们,一个个看着李云的作品,喜爱之情不能言表。
大和国的老师们正在一旁喋喋不休,想着用什么办法将这幅作品买回大和国。或者借到大和国一段时间。
而华夏国的学生们,自发地围在李云周围,将自己的作品递给李云,想让他帮忙指点一下。
大和国学生们则按照年龄,成绩排名的因素,自发地排成一队,等着华夏学生请教完李云,他们好依次上前,请李云给予指教,或者请李云在自己作品上盖章,签名。
一个个的表情,虔诚中带着激动。渴望中带着崇拜。
一时间,让李云居然有种飘飘然的感觉来。
当然,年轻人嘛,都喜欢被人恭维,夸奖。心里这样想可以,但表现出来就不妥了。
还好,李云并没有表现出来,依然是一种云淡风轻的平淡表情。
这次交流会,被华夏与大和国的相关领导认定为真正成功的一场交流,像这种高质量的,有实际意义的交流会,两方一定要多举行。
会议后,天色也将晚,李云刚想回到宿舍,几个年轻的大和国学生就围了上来。约请李云去茶楼继续讨论,李云当然拒绝。
心道:“跟你一群小鬼子有什么好聚的,外表恭顺,内里逆反的民族,即使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