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知晚曾经不叫这个名字,她这个名字是在丈夫牺牲后,她自己给改的。
和她一起嫁给一对表兄弟的堂妹得知她改了名字后,也给自己改了名字,叫宋知意。
没有后来听说她们名字的那些人说的什么‘南风知我意’的意思,她们会改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她男人叫晚生,她堂妹男人叫意贤。
她和堂妹的男人既是表兄弟,也是同一个排的战友。
当初他们参军的时候,十里八乡的人都夸赞,能嫁给他们表兄弟的她和堂妹,也是别人羡慕嫉妒的对象。
可等着他们表兄弟入伍三年却同时传回牺牲消息的时候,曾经羡慕嫉妒她们的那些人,却成了最先讥笑、辱骂她们的人。
婆家怨恨,娘家不容。
读过小学的她当时脑袋一热,就叫上堂妹一起去县里找了曾经男人入伍时负责征兵的领导。
也是到了县里才知道,和她们有着同样遭遇的军—嫂,还有很多。
组织上的领导要送她们回家并且劝导她们家里人,可宋知晚却不想再回那个家了。
“我们有手有脚,要不我们也去西北或者东北下乡支援?领导,只要给我们换个地方,我们姐妹肯定会活出我们烈士家属的新风采!”
借着曾经从报纸上看到过的话,宋知晚也带着堂妹对着领导们表了个决心。
后来也不知领导们是怎么想的,竟然把她们安排到了省城来,随她们一起来的,还有一个被婆家逼的差点跳河的嫂子。
“他们嫌我没能给二柱留个后,可我家大丫怎么就不是后了?以后留在家里招赘不是一样的吗?我看他们就是想独吞我家二柱的抚恤金!”
因为读过书,宋知晚姐妹都有工作,哪怕工资不高,可房子是组织安排的,哪怕多加两口人,家里也依旧能吃饱。
最重要的是,她们家里有孩子了。
有孩子,那就有希望。
可不管是宋知晚姐妹还是带着女儿的马嫂子,都没想到,她们这个大家庭的人会越来越多。
起初,还是马嫂子听说一个命更不好,生了儿子没能留住的同乡和她一样的遭遇,询问能不能把她也接来。
后来,一个带一个,新来的又带来了新的消息。
就这样,她们这个特殊的大家庭发展到今天,成年大人有十四个,孩子也有十三个。
十三个孩子里,女孩多,男孩少。
五个男孩都是爸爸牺牲,妈妈病亡或者一开始就难产,爷奶叔伯不愿意养的。
八个女孩,跟着妈妈一起来的有七个,只有一个被宋知晚取名叫宋星然的,是妈妈改嫁不愿意要她,被她们姐妹收养的。
随着孩子们日渐长大,哪怕有学校的减免学费,可家里的开销还是越来越大。
最怕的,还是每年换季。
孩子多,只要有一个孩子生病,那其他孩子也很快会被传染。
最让宋知晚发愁的,还是孩子们年纪大了,家里的三间房,马上就挤不下了。
‘这要怎么办才好?难不成又去找领导?’
“小宋啊,都下班了你怎么还不走?”
食堂大厨的说话声拉回了宋知晚的思绪。
看着大厨递过来的一碗黏糊糊的土豆淀粉,宋知晚的脸上当即挂上了笑容。
见宋知晚终于回神,大厨也看着她开口道:“今天土豆盆里剩下的,你拿回去放在粥里,孩子们的粥也能稠点。”
宋知晚知道这碗土豆淀粉的由来,今天食堂烧土豆炖肉,土豆洗干净后削皮切块,切好块要再用清水洗一遍,这些土豆淀粉,就是在这个时候留下的。
省城服装厂是个大厂,光是食堂就有三个,她在一食堂后厨,堂妹和柳嫂子分别在二食堂和三食堂。
想着其他两个食堂今天也吃了土豆烧肉,宋知晚脸上的笑意渐深。
因为她们的身份,厂里和食堂里的这种厨余大头基本都是她们的。
当然,那也是其他人更喜欢分肉汤或者鱼汤的缘故。
提着装着一碗土豆淀粉的饭盒,宋知晚也慢慢朝着服装厂大门走去。
因为服装厂离家里有点远,她们又没有自行车,所以她们三人每天都是一起步行上下班的。
只是往日她都是最后一个到的,可今天等她到门口的时候,下班最积极的柳嫂子却还没到。
“姐,你都来了,可柳嫂子还没到,她不会出什么事吧?”
宋知意的话音刚落,宋知晚就扭头看向她道:“不会,柳嫂子心眼多,我们姐妹俩出事她都不会出事。”
听到姐姐这话,想到柳嫂子是她们这么多人里,唯一一个从婆家要到男人抚恤金的人,宋知意沉默了。
姐妹俩各提着一个饭盒在厂门口又等了大约两分钟,这才看到一个留着刘—胡兰头的女人,风风火火的从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