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温柔地拂过帝都的街巷。
在帝都的每一个角落,紧张而期待的气氛悄然升起。
参加科举的学子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的脚步匆匆,脸上带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憧憬。
街道两旁,店铺的老板们早早开门,为这些即将赴考的士子们准备了热腾腾的早点。
茶馆里,伙计们忙碌地为考生们倒上一杯杯提神的茶水,希望能为他们增添一份力量。
考场外,一队队士兵严阵以待,他们对每一位进入考场的学子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没有任何作弊的可能。
学子们依次通过,有的神色自若,有的则显得紧张不安。
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未来的渴望,也有对眼前考验的敬畏。
这两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对于在考场中奋笔疾书的李青来说,这段时间无疑是漫长而艰辛的。
他的身体消瘦了不少,但眼中的光芒却更加炽热。
当他终于放下笔,交上最后一页答卷时,心中的重担仿佛也随之卸下。
随着科举考试的结束,试卷的审批工作也在紧张进行。
柳束带领着考官们夜以继日地审阅着堆积如山的卷子,他们的每一个评判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终于,到了揭榜的日子。
帝都的中心广场上,巨大的红纸榜单被缓缓展开,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中举者的名字。
学子们蜂拥而至,他们的目光急切地在榜单上搜寻着自己的名字。
有人欢喜有人愁,那些名字出现在榜单上的学子们,他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那些未能上榜的人,则黯然神伤,失落之情难以掩饰。
李青站在人群中,他的心跳加速,手指微微颤抖。
当他终于在榜单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时,激动和欣慰瞬间涌上心头。
他知道,这一刻,他的人生将迎来新的篇章。
随着科举考试的圆满结束,帝都的街头巷尾渐渐弥漫起一股微妙的气氛。
不知何时起,坊间的流言蜚语如同春日的野草,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
有人说,那些反对科举制的世家不过是酒囊饭袋之辈,真正有才华的人又怎会畏惧一场考试?
这样的言论,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刃,直指世家的软肋——面子。
世家贵族,向来把尊严和面子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他们怎能容忍外界给他们贴上无能的标签?
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即便是心中对科举制仍有不满,世家们也只能选择了沉默。
与此同时,科举考试的结果也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焦点。
榜单上,世家子弟的名字占据了大多数的位置。
这一现象并不令人意外,因为无论是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还是学习环境的优越条件,世家子弟都有着平民百姓难以企及的优势。
这也让不少世家闭了嘴。
对于这个流言,四大家主听了后都不屑的冷笑,这事要不是瑶初光干的他们把头拧下来。
早朝的大殿上,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柳束站在群臣之中,他的声音带着颤抖,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柳束对着瑶初光深深鞠躬:“陛下,科举之事,错漏百出,风波不断,但您始终信任微臣,这份信任,臣感激涕零,铭记五内。”
瑶初光微微一笑,:“柳爱卿,朕相信你的能力和忠诚,科举之事,虽有波折,但终归是成功的。朕对你的信任,从未改变。”
在场的四大家主,内心一顿咆哮,只想摇醒柳束这个蠢货,告诉他那些幺蛾子都是你现在正在感激涕零的疯女人搞的。
四大家也只能是在心里想想,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
再看看柳束那感激涕零的样子,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同情。
早朝过后御书房的门前。
刘家主满脸笑容,向萧阁老恭贺道:“萧阁老,您的孙子萧良真是才华横溢,一举夺得状元,实在是可喜可贺啊!”
萧阁老嘴上虽谦虚应答,但眉宇间难掩那份由衷的骄傲。
吴家主的目光扫过在场的人群,落在另外两位被召来的官员身上——工部王尚书和兵部郑尚书。
吴家主不禁疑惑地问道:“萧阁老,女帝此次单独召集我们六部的尚书,究竟有何用意?”
萧阁老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深思,但他并未直接回答,只是淡淡地说:“此事我也不甚明了,或许女帝自有她的打算。”
尽管萧阁老口头上表示不知情,但在场的众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猜测。
科举制的尘埃落定,女帝此举可能是为了安抚他们,给予一些实质性的利益,以平息之前的纷争。
也有人认为,女帝可能又有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