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就很不健康。
程丹若拿来尺,略略量了溃烂的尺寸,这才往里头滴了几滴大蒜素。
有没有效果,就看鱼能不能好了。
下午时分,雨没停,鱼的烂鳃却已转好。
等到次日,程丹若请安回来,更是明显改善,烂的地方已经开始愈合了。
临床实验,成功!
这回,程丹若冷静多了,不再喝酒助兴,反而思考该如何运用。
大蒜素的纯度不明,量不好计算,直接注射肯定不行。现代一般是胶囊,但古代肯定没有,糯米纸也不能装液体。
她有两个思路,一是制作成大蒜糖浆,但制备这个需要高纯度的乙醇、冰醋酸和糖浆。先不提乙醇难提取,冰醋酸难做,就算能用普通的酒和醋,糖浆要用蔗糖来熬制。
糖很贵!
只有谢家才能把白糖随便用,要是用作药物,成本一下就高了。
因此,糖浆只能用作高配版本,想成为常用药物,还是得考虑更便宜的做法。
比如,制作古代版胶囊。
最早的明胶胶囊出现在1834年,由法国药剂师弗朗索瓦·莫特发明,方法很简单,只是将装有水银的皮革浸入明胶溶液,等干透后剥下即可。
这毫无难度。
明胶本身就是一味药材,不需要程丹若自己熬牛骨提取。
她只需要模具。
画图已经轻车熟路,办事的依旧是柏木。他拍胸脯:“您放心,我知道哪儿有卖点心模子,您这简单得很。黄明胶更容易了,我一会儿就给您买一盒来。”
倒是程丹若有点抱歉:“一直在叫你做事,可妨碍你平日的差事?”
“夫人,您这是什么话,小人的差事就是听您吩咐。”柏木笑道,“爷跟前有的是人,他们倒想抢我的活计呢。”
程丹若和谢玄英成亲,至少一半的原因是想借他的人使唤。可具体到人,那也不能视之理所当然。
她让玛瑙递一角银子过去:“跑来跑去,怪累的,能坐车就坐车,冷的话,路边喝碗茶。”
柏木愣了愣,笑得更灿烂了:“行咧,谢您的赏。”
他接过银子,麻溜地跑了。
当天,她就拿到了成品。不得不说,古代的手工艺水平着实厉害,程丹若要的模具毫无技术难度,按照柏木的说法,花费不过几两银,全是皮料的钱。
倒是明胶挺贵。
她拿了碗,隔水加热,化为溶液,再将模具浸入其中,略微干透后,放在阴凉处冷却。
因不确定模具是否合用,她只做了一组,剩下了不少明胶。
就,做点吃的吧。
她要来牛乳和奶油(现在多被称为酥或醍醐),加热后放入明胶。
待其融化,放入挤出来的橙子汁和蜂蜜,搁室外冷却。
等晚上谢玄英回来,橙子布丁已经凝固成型,往上搁两片薄荷。
于是,用过饭,程丹若就将一盏点心放在他面前,递过勺子。
谢玄英:“你做的?”
她点头。
他:“有事找我?”
程丹若:“……事是有,但也没别的意思。”
她只是觉得一个人吃好像不厚道,反正有两份呢。
“那我先吃了。”他舀起来吃了口,出乎意料的柔嫩爽滑,不亚于豆腐,“很好吃。”
程丹若自己也尝了尝。
教你如何设置阅读页面,快来看看吧!
噫……橙子是酸的,蜂蜜放少了。
谢玄英却三下五除二吃完,望着她欲言又止。他很想说,不管你有什么事,我都答应你,可又拿不准她会不会高兴。
假如没有成亲,我会怎么做呢?
他闭目思索片刻,问:“刚才你说有事,什么事?”
程丹若单刀直入:“我想去一趟惠元寺。”
“给你父母做法事?”他假作不经意。
她顿了顿,发现这是个不错的借口:“也行。其实是我新做了药,想叫人试试。”
临床试验是有风险的,她斟酌着怎么开口:“让寺庙出面,寻些贫寒人家,我愿意付钱让他们试,想看看药效。”
谢玄英问:“就是你用蒜做的?治什么,值得你这么大费周折?”
“痢疾,百日咳,伤寒,肺痨,痈疽……”程丹若掰着手指,“应该有些疗效,但效果优劣,还要等试了才知道。”
谢玄英也翻过几本医书,确实见过类似的记载。
比如,汉代的《别录》就说,“散痈肿疮,除风邪,杀毒气”。
但他也有疑问:“大蒜原有这些药效,你这般做,又有何意义?”
问得很中肯。
程丹若莫名振奋:“就和酒一样,有些酒不醉人,有些酒醉人,杀病气如醉酒,越纯效果越好。且不说外敷,直接内服,大半药力作用于胃,难入肺经。”
大蒜素对胃有刺激作用,且容易被胃液破坏,本来就没多少含量,如此一来效果有限。
她给他看做好的胶囊壳,解释道:“将药汁灌入明胶衣中,可延长药效,行于心肺。”
又说,“多次提取,能增药效。”
一个大蒜里还有的大蒜素含量并不多,而按照《本草纲目》的记载,古方中使用的大蒜量并不多。
《肘后方》记载,治疗霍乱需要小蒜一升,水三升,煮一升,顿服,治疗时气温病也是一升。
虽然肯定有效,但效果不大。
当然是提纯的好!
药的剂量很重要!
她非常有信心。
然而,谢玄英吃完橙子布丁,擦擦手,说“好”的时候,她还是怔住了。
程丹若很惊讶:“我是说服你了?”
谢玄英反问:“不该吗?”
程丹若迟疑道:“其实原来的方子也都是有效的……”
他道:“你说了,没你的好。”
“会不会太费工夫呢?”她征求意见,“蒸煮需要时间,做明胶衣也要花费,不如直接捣烂蒜头,加水服用方便,于穷苦人家无意。”
谢玄英想了想,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