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非常简单,只用了四味药: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
这四味药出现在一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吴茱萸汤。
关键这是《伤寒杂病论》上的成方,也就是说开这个药方的人是看过这部医书的。
前面已经说过,伤寒杂病论几度失传,后来经过晋朝王叔和和宋朝部分医师的整理,形成了两本医书。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然而在后来的传承中,这两部医书都被删减过。
也就是说,流传到二十一世纪的这两部医书,和原本存在很大的差别。
穿越到唐朝陈景恪自然也想看看,没有经过删减的两部医书的真实模样。
之前他也找何求等人打听过,没有丝毫线索。
再想到孙思邈曾经在自己的医书里抱怨,‘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而不传’。
可见初唐这会儿,伤寒论亦或者是别的散遗部分,掌握在江南的某些医师手里。
江南这种地方人生地不熟的,他可不想跑过去找罪受。
更何况‘江南诸师’连孙思邈的面子都不给,他一个少年冒然跑过去也不会有什么用处。
但是这张突然出现的药方却给了他线索,或许还有别的版本的伤寒杂病论流传呢。
想到这里他连忙问道:“这张药方是哪来的?”
姜子安知道他的心情,也没有废话,说道:“是一个病人拿来的,就在前边抓药。”
陈景恪当先就往外走:“快,去看看。”
一路来到前面的店里,在柜台前见到了正等着抓药的病人。
约莫四五十岁的样子,穿的很体面,不像是贫穷人家。
但看洗的发白的衣服,也应该不是什么富裕人。
陈景恪拱手道:“这位郎君有礼了。”
那病人显然认识他,也连忙回礼道:“不敢当,咳……陈医师有礼了。”
陈景恪也没有客套,拿出药方道:“敢问郎君,这个方子是谁人所开?”
他本以为对方会拿腔作调,已经做好了出血的准备。
哪知那个病人丝毫没有隐瞒的打算,回道:“这是贞观二咳……年孙思邈道长为我开的方子。”
“我有脾胃虚寒的老毛病,时咳……常使用这个方子,效果非常好。孙道长咳……真乃神仙中人也……”
李世民登基后邀请孙思邈进京,还准备给他封爵,被他以专心研究医术拒绝了,估计这个药方就是那时所开。
陈景恪难掩失望之色,线索又断了。
不,应该说得到了一个几乎用不到的线索。
通过这个病人的描述,可知孙思邈最终还是获得了张仲景的医书,至少也是获得了一部分。
否则不可能开的出吴茱萸汤。
照理说,以孙思邈的心胸是不会敝帚自珍的,问他求取难度应当不大。
可问题是这位老神仙四海为家,谁也不知道人在哪,上哪去找他去?
所以说这个线索用处不大。
空欢喜一场,陈景恪心情很是失落。不过并未表现出来,把药方还给他说道:
“谢郎君相告,为表感谢今日的药钱就免了。”
那病人也很开心,这副药用了人参可不便宜。随便提供了一点信息就能免了药钱,他自然很是欢喜。
收起药方道:“咳……那我就先谢过陈医师了。”
陈景恪正准备转身回去,却听姜子安说道:“先生且慢。”
陈景恪停住问道:“怎么了?”
姜子安说道:“方才我观察过这位郎君,他这次所患应当不是脾胃虚寒症伤寒。”
陈景恪愣了一下,这才想起方才病人确实在不停的咳嗽。虽然并不是很频繁,但确实不正常。
而脾胃虚寒症伤寒是不会引起咳嗽的,更多的是畏寒、反酸、干呕、腹泻。
方才他的注意力都在伤寒杂病论上,以至于忽略了这一点,经过姜子安提醒才想到不正常。
心中暗暗自责,天天挂在嘴边提醒自己谨慎的话,关键时刻竟然给忘了。
虽然这个病人只是来抓药的,出了问题也和自己没关系,可作为医生也应该多关注几分才是。
这个错误实在不应该犯,以后一定要注意。
自我检讨了一番之后,他才对病人说道:“这位郎君,你应该能察觉到,今次自己的病情和之前有所不同才是。”
那个病人迟疑了一下,才点头说道:“确实和之前有所不同,这次没有腹泻,但头有些晕,偶尔会心慌,还咳嗽。”
陈景恪正色道:“那就是了,这次你并非脾胃出了问题,吃吴茱萸汤可能不会有效果。不若我们为你诊治确定病情,再重新开药如何?”
那病人也意动了,但就是磨磨唧唧不肯答应。
陈景恪略微一想就猜到了他的意思,说道:“我说话算数,本次诊费和药费全免。”
那病人满脸堆笑,道:“哎呀,我不是这个意思……哎,这多不好意思。”
陈景恪笑了笑,道:“你给我提供了我需要的情报,这是应该的……来,坐吧。”
双方坐好后,陈景恪为他作了一番诊治:“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像沉紧……”
“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的中阳不足痰饮病。”
他并没有直接说治疗方法,而是问旁边的姜子安道:“你以为当用何方?”
姜子安知道这是在考验自己,思考一番之后道:“当用苓桂术甘汤,此方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
陈景恪问道:“咳嗽多痰呢?”
姜子安恍然大悟,连忙道:“是学生疏忽了,咳嗽多痰可加半夏以燥湿化痰,不知此法可对?”
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
陈景恪点头道:“不错,不过要是能再加点陈皮就更好了。”
陈皮多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