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时间,就摧毁了高句丽数十年打造而成的长城,唐军可谓是志得意满。
只要拿下眼前的安市城,高句丽覆灭就在眼前,中原王朝数百年未竟的事业就将完成。
趁着士气高涨,李世民决定一鼓作气拿下眼前这座拦路虎。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想的有些过于简单,这座城和之前遇到的所有城池都不一样。
比起高大坚固它不如辽东城,比起险要它不如白岩城。
可是它拥有另外两座城池所没有的优点,一个宁死不降的城主,一群悍勇的死卒。
大唐所有的攻势都被他们给挡住了。
一度唐军的先锋攀上了城头,可是守城的高句丽人竟然抱着唐军从城头跳下。
看到这一幕,陈景恪沉默不语。
这些人确实都很值得佩服,可正因为如此高句丽才更要灭。
李世民的眉头也慢慢的皱了起来,他也意识到了这座城不简单。
不过作为百战统帅,他的意志力不是轻易就能动摇的,一边鼓舞士气,一边催促各军加紧攻城。
然而十余日之后安市城依然顽强的耸立在这里,至此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战难了。
眼见伤亡巨大,李绩提出建议等城破之后屠城。
虽然李世民否定了这个提议,但不知道为何这件事情却被城内的高句丽人知道了。
梁万春抓住机会对全城做了思想工作,大唐已经决定屠城,咱们只有两条路走。
要么城破被杀干净,要么守住城池当高句丽的英雄。
当人被逼上绝路,就能爆发出超乎寻常的战斗力,大唐很快就吃到的苦果。
唐军的攻城器械在城墙上破开了一个洞,被激发死志的高句丽士卒举着栅栏用人命把洞口给堵住。
等唐军的攻势稍歇,他们趁机用石头把洞口堵住。
眼见攻势受挫,李世民也马上调整了战术,不再强攻徒增伤亡,而是命人在安市城一侧堆土山。
如此既可以眺望安市城内,又可以在土山上向安市城发射箭失。
不过堆土山需要时间,一时间双方竟然就这样诡异的和平了起来。
不过这天李世民听到城内在杀鸡,就心中一动,对李绩说道:“懋功你信吗,今晚高句丽人要袭营。”
果不其然,是夜安市城内冲出百骑试图夜袭唐军,被早有准备的唐军围歼。
可惜的是这场小胜并不能扭转整个局势,安市城依然屹立在大唐眼前。
这时李道宗、高延寿等人再次提出建议,给五千骑兵绕过安市城直击平壤。
然而他们所有人的建议,都抵不过长孙无忌一个人的意见,李世民依然犹豫不决。
这会儿很多人都看出了一些苗头,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方,和以李道宗为首的一方较起劲来了。
李绩等人很干脆的保持了沉默,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李世民询问他的意见,李绩就说:“赵国公的方法稳妥,江夏王的办法或有奇效,臣一时间也不知道哪种更好。”
闻言李世民沉默不语,只是挥挥手让他退下。
等他离开,李世民露出无奈。
在这一刻他终于认识到一个现实,自己老了,对朝局的掌控开始降低。
放在十年前……不,哪怕是五年前都不会有这一次的争议。
李绩也不会在这种关键时刻选择沉默,而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建议,哪怕因此得罪人也不在乎。
他不仅又想起了另一个人,李靖。
如果他在,会选择哪种方法呢?
答桉其实并不难猜,敢于率三千骑兵突袭颉利汗帐的人,十有八九会选择李道宗的法子。
可是即便如此,李世民依然没有作出决定。
从个人感情上,他还是愿意相信长孙无忌的。
准确说,是他自己想要稳妥,只是长孙无忌恰好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他不想冒险的原因很简单,老了,容错的机会也变少了。
且太子造反对他的威望打击实在太大,如果冒险失败,对他的威望又是一次打击。
现在的他更加的谨慎,想要稳定住朝堂局势,把皇位顺利交接给下一代。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支持长孙无忌,先攻打安市城,并且还把李道宗调去修土山。
听到这个决定,李道宗气的不发一言,带着人转身就走。
陈景恪一直在默默的观察者这一切,心中叹息不已。
越是和这些人接触久了,他就越感觉到政治是多么的复杂。
这些人每一个都是八十个心眼,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对错,而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作为拍板的那个人,头脑必须要清楚,不能被手下的人左右,否则就会和眼前的李世民一样。
不过陈景恪知道自己也比这些人强不到哪去,他做事也一样想考虑自己的利益。
比如现在明明心里是支持李道宗的,可是当李世民问他意见的时候,他也选择了搪塞。
“我就是一医师,治病救人还行,打仗的事情哪有我插嘴的份儿。”
等散会之后他找到李世民,道:“陛下,我该去看小兕子了。”
李世民看了一眼安市城,语气萧索的道:“半个月又过去了吗?时间过的真快啊。”
陈景恪沉默无言。
李世民看着他,苦笑道:“景恪,又被你说中了,我真的被这座城给拦住了。”
陈景恪叹道:“我宁愿没有猜中,也不想面对如此局势。”
李世民想说什么,张了张嘴又收了回去,有些颓然的挥了挥手道:“去吧,早去早回。”
陈景恪还是第一次见到他这幅模样,心下一酸下意识的就想说出自己的建议,不过理智让他及时控制住了自己。
连李道宗这些人都无法说服他,自己就算说了又能如何?
除了得罪长孙无忌一伙人,不会有任何用处。
于是就拱手告退,然后在禁卫的保护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