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在大晋朝普遍的制盐法子,盐巴都是用火烧锅煮出来的,可这煮盐可不是直接把海水扔到锅里烧干就能出盐巴这么简单。
它第一步先得刨盐花,就是人工把滩涂上的盐泥刨出来;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制作盐卤,也就是要再把盐泥做成圆形的泥墩,漏碗下方接一根竹管子,再用稻草或是芦苇做过滤网,把海水从上而下倒进漏碗里,从竹管里渗出的盐水,就成了盐卤;第三步,才是用大小灶烧制盐卤,不停地搅拌,就出现了粗盐。
此粗盐非彼粗盐,第一个灶烧出来的盐块很大,还需要用捣臼捣碎,再放进浅口灶里煨烧,烧好后还要用筛子筛过,才成了可以食用的盐巴。
所以这早先的烧盐法实在费时费力,林呈一时间也有些迷茫,站在这高处不知道该如何给这一方民众带来生机。
“公子,先别想了,坐下休息会儿,我让大米烤了饼子,您稍微吃些吧。”,阿书知道近来公子吃的都很少,别说公子,就连他都不太适应这边的吃食,可即便这样也得吃饭,总这样饿坏了可如何是好。
其实这顿饭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阿书自己做的面饼子,然后抹上些家里带来的肉酱,因着有家里的味道,公子还能多吃两口。
林呈咬一口涂了肉酱的饼子,嗯?是特意加了麻椒的那种,他突然想到家里开始种麻椒之后,爹爹特意让人置了不少的板子;
那是不同于他在普通农家人见过的簸箕那样镂空的,而是实木的,晾晒期间还需要不停地翻动,若是盐巴也能这样用板子晾晒就好了。
是啊,林呈猛地站起身,捏着手里的饼子,对呀,烧煨盐的主要原因不就是高温吗?麻椒能用日光晾晒,盐巴未必不能,若是单独把盐卤放到板子上面,是不是不用柴烧也能晒出盐呢!
于是林呈三两口吃完饼子,带着阿书和大米两人匆匆回了县衙,张甲迎出来还以为他的县令大人终于想回来干活了,没想到迎面还没开口就先被吩咐了一通,“找六个年轻力壮的衙役来,我要做个试验,若是成了,宣富县就能名副其实了......”
看着林呈面容严肃的样子,张甲虽然是个没有上进心的人,但他和这位大人相处了一段时间,也知道他不是什么爱玩闹的性子,那想来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宣富县沿海的废弃‘大沙盐场’中,六七个光着膀子的汉子干的热火朝天,突然不远处的一个角落里爆发出一阵激动的呐喊声,“公子,公子,是盐呀,真的是盐巴呀,我们成功了!!!”
听到声音后,几人扔下了手里的农具,快步跑了过去,然后就是一阵更大的欢呼声。
六个跟着来的衙役中年纪最大的,就是当时接他们入县衙的刘正午,他小时候‘大沙’盐场还是远近闻名的出盐大场,那会儿家家户户虽然很累,但是每天都充满了干劲儿;
随着开采和水位的变化,慢慢的‘黑脸地’越来越多,他们这里好像自然而然地就被放弃了......
没多久就听说隔壁的代舟县建了新盐场,朝廷不缺盐,大家再也不用去砍树,不用去搭灶台,也不用每天去挖盐泥了。
可家里的收入越来越少,吃的也越来越少,他的亲姐姐因为家里没有吃的,被卖给了人牙子,到现在都不知道在哪里,村子里这些年不知道没了多少孩子和老人......
在看到这个木板上面微白的颗粒,他的眼泪没忍住掉了下来,感受到林县令关切的目光,他露出自己的大白牙,笑的很是开心,“我太高兴了......”
林呈也很高兴,此法不仅可以省去柴草和锅灶,大大节约成本,提高盐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能像爹爹说的那样,保护生态环境,树砍的少了,自然灾害也会减少发生。
但他总觉得这样出盐的量太少了,既然已经确定可以‘晒盐’了,为何不能直接在盐田里直接晒呢?可晒盐取水也是一个十分费力的办法....
老师的家里有专门的藏书室,他看了很多,可关于制盐的法子却没有什么详细地记载,他已经写信回京了,不止问了老师还问了他爹,就莫名觉得他爹会有好办法。
京里的林郅没想到收到儿子离京后的第一封信居然是问他制盐的法子,他倒是知道很多,但是现在这个时代能用的也就是煮和晒了。
他儿子的思路没有毛病,只是不知道这个朝代现在有没有《天工开物》这本书,而且他该怎么说自己一个略识得几个字的农夫要看这书呢????
思索半晌之后,他找到了在家休沐的杨尚书,杨贞手里拿着一本书靠在柔软的垫子上,西山趴在他的脚边,听到林郅的话,一人一汪同时抬起头,“你说要找一本专门种地、浇地的书?最好上面还能画着图案的?”
西山也不甘示弱在林郅的脑海里出声【宿主,你直接说·天工开物·不就好了?】
林郅看都不看给人当脚垫的狗子【呵,我现在是什么身份?勉强不算文盲罢了,就算跟着我儿子他们读书,就能什么都懂了?】
林郅脑海里和系统抬杠,嘴里还不忘回应着杨贞,“对,最近家里种的东西越来越多了,需要浇灌的地方多,看着他们提着水桶挺麻烦的,你们读书人不是都很有办法吗,就没有专门写这个的???”
杨贞思索片刻,他倒是知道家里有一本书,是写了不少民生的事情,“不对呀,你不是让他们挖渠引水了吗?”
“咳咳,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法子嘛,这不是新庄子距离取水的地方远,而且还没有水井嘛!”
林郅拍了自己的脑袋一下,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