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舶司改革成为了目前朝野上下最关心的话题。
朱厚熜为了支持吴廷举的市舶司改革,方方面面都给与保障。只要是市舶司改革需要的事情,朱厚熜都是大力支持。因为大明朝常年实行的都是朝贡贸易,因此目前的海贸有一套自成的体系。所以要推行吴廷举想要的海贸,原来的贸易方式就要改变。
肯定要进行变化。
吴廷举在前面冲锋陷阵,朱厚熜当然是要做他最大的后盾。
“免礼,坐吧。”
“谢陛下。”
严嵩等朱厚熜坐下之后,才慢慢的坐了下来。
正襟危坐。
最近一个又一个年轻官员升官,让严嵩心里痒痒。特别是自己同科进士翟銮成为翰林学士之后,严嵩就更加着急。翟銮的翰林学士,都已经有了入阁的资格。翰林学士下一步很容易就成为尚书,或者是内阁大学士。
但严嵩呢?
虽然也升官,但不过是翰林院侍读兼国子监司业,兼左春芳左谕德(从五品),官职还是非常低。
不说同科的那些进士,就是那些后辈混的都不比他差。
杨慎一个正德六年的进士,现在已经是翰林院侍读学士。
熊浃一个正德九年的进士,现在都混到了礼科都给事中。
夏言是正德十二年的进士,要不是因为触怒了皇帝,几年之内成为兵科都给事中也没有问题。
还有最受皇帝宠信的张璁,一个正德十六年的进士,现在已经是翰林院侍读。
看看这些比自己入仕晚了十年、二十年的官员,严嵩怎么会不着急?
“有段时间没见卿,卿最近如何?”
“托皇上洪福,臣一切都好。”
最近忙着正事,少了和严嵩见面。
可能朱厚熜心中就是如此。想要改革大明朝,需要的是那些敢于任事的政治人物。像严嵩这样的官员,虽然也有必要,也有他的用处,但真正要处理一些重要事情的时候,朱厚熜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严嵩。
人都是如此。
会受到自己固有观念的影响。严嵩这个大明朝奸臣,历史上名声太臭。他这种名声也深深地影响朱厚熜,以至于连朱厚熜都不能正确对待他。总是认为一些重要事情,严嵩无法处理。
“最近朝野都在谈论市舶司改革,卿怎么看?”
“考虑沿海稳定和朝廷财政情况而反对海禁,支持开海之臣,乃是不惧朝野舆论,敢于任事的朝廷股肱之臣。考虑沿海兵祸和朝廷、地方负担,选择支持海禁之臣,也是为朝廷考虑,也是朝廷可用之臣。然以祖制、礼仪道德要求海禁之臣,难免迂腐,难当大任。圣明之君,皆是考虑朝廷财政、百姓福祉,而非面子问题。”
严嵩这话暗藏机锋。
拍了马屁不说,还把自己讨厌的那些大臣直接打入不可重用行列。特别是那些天天谈祖制礼仪的大臣,是严嵩最讨厌的。至于开海和禁海大臣,都是朝廷重臣居多,严嵩还不想得罪他们。
这句话也是表达自己支持海贸的观点。
朱厚熜笑笑,因为朱厚熜知道,严嵩此人对于海贸并没有明确的态度。皇帝支持海贸,他就支持海贸。皇帝要是支持海禁,他就会支持海禁。
“开海,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
朱厚熜叹口气道:“市舶司要改革,不少地方会设立新的市舶司机构,原来的市舶司也会扩大,还要制定很多新的条例。而且我朝刚刚和佛郎机、倭国使团发生了冲突,现在想要和人家做生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们双方都没有足够的信任。而且这些人完全不懂规矩,就像是强盗一样,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对于这些番夷必须要制定一些规矩,让他们规规矩矩的过来做生意。这需要鸿胪寺负责。”
“皇上,我大明朝泱泱大国愿意跟他们贸易,这些番夷就应该感恩戴德。”
“严卿,这种话就不用说了。他们要真是懂得感恩戴德,就不可能挑起冲突。那些倭国使团胆大妄为,横行宁绍两地,哪里有一点点的畏惧,哪里还把朝廷放在眼里。他们这些人眼里只有钱,只有利益,哪里有礼仪,哪里知道朝廷的威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他们这些眼里只有利益的商人,就不要谈什么礼仪道德,直接跟他们谈钱,谈利益。双方制定互相遵守的规矩,按照规矩做生意。若他们遵守规矩,就和他们做贸易。若他们不遵守规矩,他们就是强盗。”
“皇上所言甚是。”
严嵩躬身。
朱厚熜看着严嵩道:“朕想了想,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让佛郎机商人、倭国商人,让他们派人来京城,和鸿胪寺谈判。另外一个办法是鸿胪寺派人去广州或者南京,和这些商人代表谈判。杨师回京之后,建议鸿胪寺往广州这样海贸发达的城市,建立鸿胪寺下属机构。可以随时和番夷商人商谈出现的问题。卿觉得哪一个方案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