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最终还是答应了许攸的全部要求。
袁绍不是傻子,他自然知道,这也算是许攸的自保之法,远离邺城,然后去青州袁谭那里,自然能够保住性命,而且他在外面,家族亲属都在邺城,相互之间,也算是各自都能够有着好的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也还算不错。
要知道袁绍现在的想法已经有些变化了。
这两年休养生息下来,他治下的实力,可谓是肉眼可见一斑的膨胀了起来,粮食堆积如山,从草原上换来的马匹和招募的骑兵也是日益增多,依靠河北平原上的铁矿打造出来的器械同样是堆积如山,足够支撑他已经膨胀到超过五十万的大军,两年打仗所消耗的。
而且每过一天,粮食、骑兵和军械,都在不断地增长。
冀州、幽州、并州,安定下来之后,创造的财富,确实太可怕了。
这足以证明当时冀州派的看法是正确的。
相比起来,豫州派虽然和袁绍个人的关系更加的良好,在战略和人品上,就显得有些差了。
郭图和逢纪,一直在没事说沮授田丰的坏话,这种坏话说多了,反而让袁绍对他们产生了厌恶的情绪--看人沮授田丰这些年帮我做了多少事,怎么就在你们嘴里显得一无是处呢?这样岂不是变相说我不会用人吗?
辛评两兄弟好点,却也在别的地方没有展现出什么突出的才能。
许攸和他的关系最好,可是纵容家人在邺城抢钱抢良田也做得过分了,邺城不少大家族和大地主都是有能力在他面前诉苦的。
淳于琼没事就喝酒,倒算是最让他省心的。
颜良文丑两个,因为带兵少,所以也比较嫉妒张郃高览他们,有事没事就要冲突一下。
袁绍现在已经看清楚了,再积攒一两年的财富,那再平推下去,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都很难是自己的对手了,在那之前,反而是内部要理顺一下,不能让一些人在关键的时候拖后腿。
这样一看的话,许攸主动请缨要带着颜良文丑去青州,倒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许攸走了,不在邺城碍眼,袁尚和审配就没必要一定要对付他,他的家人也得以保全,而且没了许攸在邺城,他那些家族的人也没那么嚣张,自然就会收敛许多。
颜良文丑去青州,起码不会在冀州继续和张郃他们过不去,说是河北四庭柱,其实分成两派这种事情就让人觉得很麻烦了。
更何况到时候要出兵的话,并州高干那里会联合鲜于辅等人一同出兵,颜良文丑就可以在袁谭的麾下,从青州出兵,自己率领冀州大军中路突进,三路齐发,看他曹阿瞒能不能抵挡住我的千军万马!
就算在青州不出兵,起码也能牵制住刘备的人马,有颜良文丑两员上将在,就算和关羽张飞,也能有一拼了吧?
再说了,袁谭毕竟是他的儿子,虽然现在不太被他所喜欢,可是再怎么说也是亲生骨肉,给他一些兵力和支持他的文臣武将,也有点立足之地。
至于将来内部会不会出问题,袁绍自信只要自己活着,就还压得住。
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些方面,袁绍同意了许攸的要求,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可以将内部矛盾分开,一致对外的好办法。
以为这是许攸想法的袁绍也不由得在心里感叹,不贪财的许子远,还是很有本事的啊,能够想出这么一个皆大欢喜的办法出来!
虽然只不过是把矛盾往后推了,可是政治有时候就是这样,能把事儿往后推,不现在爆发出来,未必就是给将来埋下了隐患,因为说不定矛盾不知不觉就消失了,或者是某一方突然就死了呢?矛盾也就没有了……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放在生活中,是这人只会和稀泥,可是如果放在政治中,那就是宰相之才能够做到的事情,这是真本事,也是真功夫。
有能力的政治家,会让即将激化的大矛盾变成小矛盾,小矛盾变成没矛盾,然后大家一起齐心协力的向着某个目标前进。
没能力的政治家,才会将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最终内部不断斗争,导致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损害的是大家的利益。
许攸的这个提议,起码也是大家的手笔了。
当然袁绍不知道的是,这条计策,并不是许攸想出来的,许攸虽然也算是智计过人,可是他气量过于狭小,这种有着大格局的计策,是他想不出来的。
实际上,这是曹操麾下的智囊团里最出色的那几个,贾诩、郭嘉、荀彧、荀攸,加上曹操自己,讨论了不知道多久,才讨论出来的这条计策。
这招就叫”祸水东引”。
不光是平衡袁绍内部的派系斗争--不平衡其实也没什么意义,只要袁绍在,就算他们内部斗得太凶,也不会影响到大局,只有袁绍不在了,这样的矛盾才会彻底的爆发出来。
最主要的是,让袁绍的注意力,在刘备的身上。
许攸和颜良到了袁谭那里,青州实力大涨,想要占据整个青州来获得优势,那就必定要对吕布下手。
现在吕布和刘备,那叫一个唇亡齿寒,吕布被打了,刘备一定会出手协助,不然的话,他的仁义之名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不管怎么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