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自己这支军队人数的数量。
而对方一旦冲进来,面对三层阻碍,以及
-啃-——-书--网-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友请提示:长时间请注意眼睛的休息。网推荐:
--啃--书-小--说--网---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一些步兵的阻拦,速度一定会降下来。
这个时候,他手下的这些骑兵以及步兵们就可以一拥而上,甚至未必不可以把对方全留在这里。
他就是这么想的,就算取得不了大胜,一定要让对方感觉到肉疼。
他的目标的底线也是要把对方超过三分之一的有生力量给干掉,也就是说要让对方损失千人以上。
可是他却没有想到,敌人竟然没有去发挥冲锋优势,面对他的中军来行动,反而把大量的主力放到了两个侧翼。
他甚至以为是不是自己的行动被泄露了,对方知道自己这边的主帅挪到了侧翼。
可是看着针对两边侧翼相差无几的骑兵人数,他就明白,对方确实是从侧翼攻击,和他在不在侧翼没有关系。
甚至因为他在侧翼,反而没有取得对方想象中的战果,因为毕竟自己才是一军统帅,保护自己的力量很强。
现在战场上分布的人数的局面,对于自己这一方大约是在中军那里留下两千多人阻拦对方,自己这边的侧翼,也就是敌人眼中的左翼,自己心中的右翼,有接近五千人,这其中还包括六七百的骑兵以及一百个弓箭手。
也就是说自己这边的战斗人数可以基本上看做,四千步兵,六七百骑兵和一百弓箭手。
而另外一边的侧翼,则是大约四千人左右,没有骑兵,也没有弓箭手,都是步兵。
但尽管如此,王平也没有觉得自己打得有多么轻松,项羽军队的战斗力还真不是吹嘘出来的,他以为自己面对这些骑兵,尽管人数要三倍于自己手下,但毕竟是骑兵面对步兵,还不是会像砍瓜切菜一样。
可是在第一轮的试探之下,自己手下估计就折损了五六十人,对对方的杀伤应该也不足百人,这才让王平放下了轻视之心,连一比二的杀伤都没有打出来,这他妈还是步兵吗?
当然这有他疏忽大意,也有对方准备充分的原因,在第一轮冲锋当中,对方是各种武器都用上了。
王平也知道如此,但他心中还是咽不下这口气,他觉得就算把自己手下这些人胯下骑着的马都扔掉,自己这边的损失也不应该那么大,同时对对方造成的损失又那么小。
但是他却并没有因为愤怒而失去理智,反而更加的调整心态,仔细思考。
这也是王离之所以信任王战和王平的原因,这两个都算是王家的旁系人选,王战在当初咸阳平定赵高的战争中,就有所建功。
而王平,也算得上是王家的后起之秀,如今年龄也不过是二十出头,就已经在一众人选中出类拔萃,尤其是这个人可以在愤怒中保持理智,因此更被王离看中。
王家第三代,以王离为首,包括王战和王平也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平直接就下令撤退,对方都是步兵,根本追不上,他知道自己的第一轮冲锋应该算是失败了,因为没有拉开足够的距离,让战马起速。
同时又由于自己对对方的战斗力有所轻视,认为对方既然不是项羽亲自统帅,战斗力就算强,也就是那样,自己是骑兵面对步兵,杀他个三进三出也只是轻而易举。
但只是用了一轮冲锋,就让他明白了,自己有些托大。
所以他及时改变了战术,决定把对方当作应该用尽全力去重视的敌人,知错能改,在战场上是一个莫大的美德。
固执己见的主帅很多,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帅,曾经因为一两次坚持,取得了丰富的战果,可是真让他多打几次,他会把一国的军队坑的很惨。
随机应变,本来就是,作为一支军队的主帅,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你没法根据战场上的情况及时调整战术,那你就干脆当一个听从命令的小兵,没有主帅的能力,千万不要想去担任主帅。
不然的话,后果会很惨,好在无论是王平还是王战,都不是这种不知变通的人,不然他们也不可能在王家第三代当中脱颖而出,被王离倚为臂膀。
而真正见功力的是这两个人在面对这种局面的情况下,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相同的战术。
这就是所谓的成功的人总是拥有一定的共同点,而失败的人则各有各的不同。
即使改变了战术之后,也无法让对方顽强的抵抗变得薄弱,但是确实让对方也打得很难受。
想追追不出来,如果真的追出来,王战和王平都会很高兴,战线拉的越长,他们就越有优势,因为同时面对敌人的数量会减少,不会出现一圈都包围着敌人的情况。
这样的话,真的有可能凭借冲锋,杀他个三进三出,自身的损失却很小。
那些三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故事大多数都是编造,但是如果对方真的敢这么拉长战线,王战又知道对方主帅在那个位置的话,他未必不能来一个三军当中取上将首级。
王离听着三方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