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历史军事>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 第三百六十六章 下课【粽子节加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六十六章 下课【粽子节加更】(3 / 4)

趋利的心理,聆听他的“道”。

姜星火坐在被朱高煦徒手拆下来的石墩子上,沉吟了刹那,方才说道。

“知行夹持,循环无端,以致良知.这里面的认知论,说穿了其实便是四个字。”

“咦?”

前面的八个字显然不难理解,是从“敬义夹持”里脱胎出的,但后面的说法,对于这些士子来说,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

有天资有限的人,此时略显迷茫,不知姜星火在讲什么;有稍有融会的人,此时眉头紧蹙,正在细细思索国师的意思。

但无论是谁,却都没有摸到那层窗户纸。

直到姜星火的话音落下。

“知行合一。”

姜星火的话语,仿佛是一缕清凉的风,拂过了众人的心头,又仿佛是重云乍开了一条缝隙,漫天的金光垂落下来。

郑汉卿猛地睁大了眼睛,他敏锐地意识到,他好像遇上了什么了不得的、足以载入史册的重大时刻!

何书良手里的毛笔,更是干脆“啪嗒”一声落在了地上。

就连叶宗行这种对理学其实不太感兴趣,反而更热衷于水利工程的秀才,也是登时有些坐立不安了起来。

原因无他,这四个字对于这些士子的杀伤力,实在是太大了。

这种至理的极度美感,就仿佛是完美的欧拉公式对于数学生的杀伤力一样。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黄子威干脆站了起来,一边踱步,一边思考,结合着这些日子他跟姜星火在乡下的所见所闻,越念叨越觉得自己悟透了什么。

不顾众人各异的反应姜星火继续说道。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怎么做呢?”

“可以理解为,我们在行动之前,首先在我们思维层面上进行预演,同时对认识预演的结果进行预判,如果可行然后再付诸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和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认知。”

“也就是说,我们先琢磨一件事能不能成功,然后再去做,做了(调查)再回过头来判断到底能不能成。”

“这里便是说,承认实践是判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否符合真理的基础,其判断依据是只有在各种实践过程中,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认识才能被证实,这种认识其之所以能实现的前提,是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也就是致良知要合乎于天道。”

工部的水利专家孙坤忽然出声道:

“那如果知行不能合一,又该如何?”

姜星火被打断了,但却显得很高兴:“伱举个例子,道理存在于事物中嘛。”

孙坤想了想,倒也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只提了自己的本行。

“譬如我们现在计划江南治水是‘知’的第一步,也就是在思维层面预演,是要在下游开吴淞江、黄浦江、浏河,北开七鸦、白茆诸浦等;要修塘浦纵横贯通,形成河网化水道,以调节水流;还要内修围岸,构成圩田,控制排灌;最后要于塘浦入江海之口建闸,以引江水、拦潮水,防止泥沙,利于排泄可这一切,都是咱们在思维,在地图上做的,如果说实地考察发现不可行,那么又是个什么说法呢?按您说的,这该是指导实践的!”

“这边是说,如若未能实现‘知’,也就是思维中所预期的结果,知行不能合一,那么则只能修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变失败为胜利。”

姜星火复又强调了一遍。

“实践是一切认识的基础,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观点都是不对的‘知’离不开‘行’的,认识深化所得的理论是否为真理,不依本体,也就是自己心觉得如何,只依据实践的结果如何来判定。”

姜星火的话说完了,现场却久久无人出声。

所有人都在认真地思索姜星火今日所传授的这一套与程朱理学完全不同,但又确实有发人深省的认知论,越思索,越觉得神妙。

朱熹对于工夫论里面的认知论,只是根据他那套理气论的“所以然,所当然”阐述到了“敬与集义”,算是对二程理论边界的拓展。

从朱熹以后,理学的工夫论,可谓是再无寸进。

若是姜星火没有改变这个世界,那么得等过几十年,才会由湛若水进行下一步的理论推进,然后由王阳明集大成,用这套东西成为儒家最后一位圣人。

但今日姜星火,却是直接把理学的学术边界,继太平街以矛盾解太极,突破理气论的桎梏后,又一次极大地推进了.如果这还算是理学,而不是披着一张随时可以撕下来的理学皮的‘科学’的话。

这种程度的理论突破,眼下或许他们即便朦朦胧胧地意识发生了什么,可还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