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做成的墙壁之上。邻居们都来“塽堂子”上看他,也顺便晒晒太阳。他也就了解了他们的邻居。“塽堂子”前面,也就是他家门前也有十一级台阶。每个台阶都是用三米长、十五公分宽、三十公分厚的青石砌成,人称“礓礤坎”。 “礓礤坎”不是一般人家能建得起的,据说他家是清代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大将军府”。那一切都由很多士兵修建的。
他们住在一个四合院似的院落里面。他家住的是上房,东西向,共有四间大瓦房,当地人叫“座山房”;左侧有一户邻居姓曾,当地人叫“曾家”,也是东西走向的“座山房”。曾家也有四间房子。在“曾家”第二间房子前面有三间南北走向的房子,当地人称“丁山房”。那三间房子盖得比较晚,人们就把那一个人家叫做“新房”。在“新房”的对面,也就是在他家西侧第三间房子的地方也有四间南北走向的“丁山房”。“丁山房”和“坐山房”垂直。住在西侧“丁山房”的人家叫“耳房”。因为在当地,和“坐山房”垂直的房子都叫“耳房”。而他们家在当地叫做“上房”。听院子里面的人说,以前只有一座“丁山房”,所以就叫“耳房”了。后来,从外地迁来一家人,在“耳房”的对面盖起三间房子。为了好区分,人们就把新盖的“耳房”叫做“新房”了。
从人们的谈话中,他得知“耳房”的人和他家是同姓同门,而且辈份很近。“耳房”里住的人是他大爷(他大爷是他爷的亲堂兄)、他大婆、他三个隔层儿的姑姑和两个大大(大大在当地指的是和某人父亲同辈的男子)。他有一个大大叫庭和,比他大一岁,也是他少年的玩伴之一。
在“耳房”和“新房”的最南端有两个门楼。东边那个门楼是他家的,西边那个是“耳房”他大爷家的。在两个门楼之间,也有一段用巨大的石条砌成的九级台阶。门楼、耳房、新房和上房围成的院子,在当地叫做“里院子”。里院子有三百多平方米那么大。“里院子”也铺着青石板。
曾家也是从外地搬来的,以前住在偏远的地方,因为和他家有一点亲戚关系,所以解放后就搬到他们的院子里来,并住着他家的房子。曾家有六口人,他姑太(他太爷的远房妹子)、他姑太爷、两个表爷和两个姑婆(即他姑太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在李林平出生一年多以后,他姑太婆也生下一个男孩儿叫文平。
“新房”里的人也和他们是同姓,属于旁族、也是解放后从外地搬来的,同样占用他家的庄子。“新房”家中有七口人。有老太婆、太爷、太婆及三女一子。跟曾家人一样,在李林平一岁时,他太婆也生下一个男孩儿,叫荣茂。荣茂、文平、林平三人后来是同一天入学的。
“新房”的人和曾家人是近亲,他姑太和他太爷是堂兄妹。
他认清了每个邻居后,就经常向他们微笑。他的邻居们当然也就很喜欢他了。他也暗暗地看清了他邻居们的前世作为。
时光荏苒,转眼他已长到三岁。人们把他叫做“皇儿”,“皇儿”是他的小名。在当地,人们爱说“儿化音”。“皇儿”就一个音节,和“花儿”、“凉粉儿”、“面皮儿”……等字中的“儿”一样,是不占音节的。所以一般人也不知道他小名的具体意思,但他妈妈知道。他妈妈总认为他长得很像中国当代一个伟人年轻时候的样子,她就给他取个小名叫“皇儿”。当地其他小孩子的名字都是三个字。比如他大哥的小名儿叫“智娃子”,他表爷的小名儿叫“林娃子”等等。
他的大名叫李林平。
他虽然只有三岁,却比十多岁的孩子都听话、懂事、勤快。他家人把他视为珍宝。用当地的话说“小儿勤,爱死人;小儿懒,拿棍赶。”他可能也明白自己的情况。他知道,他是暂住在人家的孩子,他是人家的负担。所以,他要努力干活,尽量少占人家便宜,虽然,人家都很喜欢他。因此,在他才三岁的时候,他就忙里忙外地帮家人干活,特别是帮他妈妈做家务。比如帮他妈妈烧火、洗碗。他个子很矮,他就端一个小板凳放在锅台的后面,站在小板凳上按照妈妈的指点把锅碗洗得干干净净的。早上、下午,他经常帮家里人放牛。中午,别人午睡的时候,他就提着一个竹篮子去野外寻猪草。有时,他也帮妈妈喂猪。全院子里的人都很喜欢他。他从不骂人,跟谁都能玩到一起。他乐意帮别人的忙,有时帮邻居照看牲畜,或者帮邻居看门。邻居们有什么好吃的,也都给他吃,附近的人都知道他可乖了。
由于是山区,人们往往几户或几十户地住在一起。人们习惯把那些住在一起的人家叫做“院子”。如李林平住的地方就叫做“李家院子”等等。
他有一个外婆、一个舅舅、一个姨妈和一个姑姑。他外婆家住在他家的东边,离他家也就十来里山路吧,名叫王家坪。他外家姓王,他舅舅也结婚了。他舅母姓张,跟他姨家在一起。他姨也嫁人了,他姨家住在他家东南三十里外的“母猪滩”。因为,他姨夫家四周有很多看起来像母猪似的小山。他姑父姓张,家住在他家南面的一条小河边,离他家也有二十多里路。因为他姑父家跟前有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