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知念缓缓吐出一口浊气:“你接着说。”
有了前面的铺垫,茯苓不再对她抱有任何希望,倒豆子般将原主的身世吐露出来。
原主也叫温知念,现年虚岁十四,是江南应州知州温语棠的嫡女。原主的母亲倒是出身武将世家,外公姓姚,世代戍守边疆。姚氏嫁给温语棠后生了两个女儿,后来,温语棠又接连纳了两个妾室。
听到这里,温知念已经差不多能猜到后面的剧情走向了。
两个妾室中,一定有个妾室独大,甚至压过了正妻姚氏,中馈大权自然也落在这个妾室手里。姚氏哀莫大于心死,如今不是失宠就是重病。
“老爷与夫人的关系......嗯......有点僵......老爷来应州为官后,夫人也没有跟过来,如今应州府里只有小姐和两房姨娘,苏姨娘生了三小姐和大少爷,容姨娘生了四小姐......”
温知念一边听一边啧啧摇头。又是一个典型的将门之女爱上渣男的狗血套路。如果可以,她多么想拿姚氏的剧本,当个无忧无虑的将门嫡女不香吗?干嘛要恋爱脑呢?
她盘腿坐着,支着手肘盯着茯苓那张小脸:“听你的意思,我们家祖籍不是应州?”
茯苓被她看得难为情,用手帕抹了抹脸上的泪痕,侧过身道:“老爷的祖宅在西北幽州,只有除夕才会回去。”
温家世代经商,是幽州的粮商大户。但在大炎朝重士轻商的背景下,温家的祖先卯足了劲想要进入官场。
温知念的爷爷温老太爷早年曾中过举人,但未曾获得一官半职。直到她这个便宜爹金榜题名,中了进士,温家才算一只脚跨进官场的门槛。
温语棠与姚氏都是西北幽州人士,二人自小青梅竹马,十五岁定亲,十八岁成亲,一年后便生下她长姐温知楠。
背靠姚老将军这棵大树,温语棠的仕途也走得一帆风顺。别的进士还在京中等待职缺,他就已经被派到富庶的江南永昌县当知县。
那时姚氏又怀了二胎,禁不起从幽州到江南漫长路途的折腾,便没有随他同赴任上。谁知不到一年,就听说温语棠纳了同僚的女儿苏曼绮为妾。姚氏情绪波动导致难产,虽然最后有惊无险诞下了温知念,自己的身子却从此落下了病根。
姚氏生于武将世家,性格最是烈性。这下一闹,就更是负气不来江南,自己带着牙牙学语的大女儿回了娘家。二女儿温知念在幽州的老太太膝下养到五岁,才由温语棠接到江南来,交给苏姨娘抚养。
虽然家宅不太宁静,温语棠的仕途却坦荡得令人眼红。在永昌县六年任满,他便升任了正五品的知州,掌管一州之政令。
幽州温家的生意是他大哥温语荣在打理,朝廷里有了人,生意也越来越兴隆。西北终究是苦寒之地,温家这些年来一直盘算着在将生意重心往南移,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直至两年前,家里排行老五的温语冠也中了进士,分到太常寺做了个闲官。职级虽比不上升任知州的二哥,却结结实实是个京官。温家觉得时机成熟了,开始变卖幽州的产业,举家迁往京城。
窗外还在扑簌簌地下着轻雪,温知念掰着手指头算着这个大家族的人数,只觉得头一阵阵地疼。
她现在很庆幸自己那个便宜爹做的是地方官,她要是不小心穿到了幽州的温氏祖宅,那就真是卖虾的不拿秤——抓瞎(虾)了!
这些豪门世家的族谱先放放,她现在有更紧迫的事情需要了解。
“那你知不知道我是怎么昏迷的?”
方才还滔滔不绝的茯苓蓦地一滞,望向温知念的眼神瞬间变得复杂起来。
“小姐,你......确定要听吗?”
一听这话,温知念就知道原主昏迷的原因不是什么好事。
——但不是好事也得听啊。
茯苓咬了咬唇:“小姐昏迷是因为......因为夫人和大小姐要过来了。”
姚氏自与温语棠负气后,十四年间竟从未踏足江南一步。这种夫妻不和的八卦,对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标榜自己的朝臣来说相当忌讳。
原先幽州天高皇帝远,他们还可以以姚氏留在祖宅侍奉公婆为由遮遮掩掩。现在温家决定举家迁往京城了,而京城的御史最是喜欢盯着内宅动静扒个不停。姚氏若仍留在幽州的将军府,便坐实了夫妻不和的传闻。
“老爷上个月请探亲假回了趟幽州,就是去劝夫人以大局为重。听说老太爷和老太太都拄着拐杖亲自登门,劝夫人带着大小姐来应州呢。”
温知念听着拧巴得紧。这个便宜娘看样子也是个真性情,怎么分居了十四年,还不跟渣男和离呢?
不过这个疑问茯苓显然是没法解答的,温知念接着问:“后来我娘就被他们劝动了?”
茯苓点点头:“老爷回来后就让苏姨娘搬到了清湘院,把栖梧院腾出来给夫人和大小姐。小姐一听夫人要过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