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明的高中时代远不如刘光辉煌,他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在三中时无论长相、性格还是成绩都十分平庸,既没有加入学生会也没资格作升旗演讲,除了穿同款校服以外,与光芒万丈的刘光毫无交集。
刘光实在太耀眼了。
他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每次月考都能把名字牢牢钉在光荣榜第一排,理化生三门奥赛大满贯将他推上了神坛,以至于在三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刘光被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等八所世界名校同时录取的时候,校园里到处都是称赞他的声音,即使秦海明从没跟刘光说过一句话,也仍然对他的名字如雷贯耳。
他听说刘光拿到了麻省理工的全额奖学金,听说他梦想中的那所985重点大学的校长亲自登门劝说他不要放弃保送名额,听说他计划在本科期间同时攻读三个学位,每一个都是晦涩难懂的高精尖专业……但他没放在心上。
秦海明很有小人物的自觉。不同于习惯站在最高处受人仰望的刘光,秦海明没那么多雄心壮志,他按部就班地学习、上课,只希望能尽快熬完痛苦的高考,寻一份安安稳稳的小幸福。
他的高考分数勉强可以挤进他中意的大学,但当他得知暗恋的姑娘超常发挥够到了山东某所大学的分数线的时候,他只纠结了一个下午,就把志愿改成了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校名。
“去山东,我还能选选专业呢。”秦海明腼腆地向赵芳芳解释,不愿让她为他的选择背负上压力,“我对机械制造和材料学都很感兴趣,这所学校这两个学科很强,一点也不比C9院校差。如果报了C9,我恐怕就只能服从分配了。”
没人知道他其实十分随波逐流,并没有特别想就读的专业,在志愿书上写上机械制造和材料学只是为了骗他的傻姑娘。家长和同学都没有察觉异样,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时候,秦海明特地跑去学校打听赵芳芳的录取情况,得知她的分数险险地站上了最低录取线,心中的喜悦竟比自己被录取还要多。
旁边有相熟的同学看到他,打趣道:“不错嘛,跟咱们的刘光学长是同行,机械制造可是非常热门的专业,就业妥妥的。”
“哪能跟刘光学长比。”秦海明记得他这样回答,“他是要做大事的人,我只要能做个小工程师混口饭吃就知足了。”
当时他的确是这样想的。高端人才外流是近几年来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许多学生在国外完成学业后选择留在欧美发达国家,类似刘光之类的高精尖学霸回国效力的不足十之二三。秦海明认为刘光回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他本人是没有出国计划的,所以哪怕他与刘光成了同行,也不会有一起合作的机会。
但人生际遇就是这么奇妙。
大二时,秦海明突然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经学校选派去麻省理工附近的一所工学院做交换生。在国外读书的华人很喜欢凑在一起抱团取暖,刘光因为出色的外表与出众的学历无论在哪个圈子里都是被争相邀请的对象,于是很顺理成章的,秦海明在一次聚会上被朋友介绍给了刘光,但第一次见面时他们只是礼貌地互通了姓名。
那位好心的朋友简直恨铁不成钢:“多好的机会,你怎么趁机不跟他好好聊聊!他的公司虽然不一定能创业成功,但开的工资非常高。你不是缺钱吗?进他的公司无论做点什么,可不比你给人洗盘子强?”
按照规定,在美国的交换生不允许打工,一旦查实有可能会被遣返。但秦海明是工薪阶层的孩子,父母的收入勉强只够糊口,他迫切需要赚些外快来缓解越来越捉襟见肘的财政危机。在认识刘光之前,他已经在一家中国餐馆做了半个月的洗碗工,因为是黑工的关系,工资被压得非常低,一小时只有三个美元,还不够买一个汉堡。
哪怕看在钱的份上,秦海明也十分向往刘光的公司,更何况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坐办公室的脑力劳动远比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体面惬意。但他很早以前就听说刘光只收有能力的人,许多博士生都未能入他的眼,他才大二,刚开始接触专业课,凭什么能得刘光垂青?
所以,虽然朋友极力怂恿,秦海明一直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动作。
他感谢朋友的好意,可他认为朋友是在异想天开: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找实习生一般也得找大三大四的,尤其是技术含量很高的科技型企业,很少从大一大二就开始储备人才。低年级的学生专业素质不过硬,很多情况下不仅帮不上忙还得添乱。刘光的公司正处于拼命砸钱的草创期,迫切需要能独当一面的得力干将,想来根本没余力培养一张白纸似的大学生。
可想而知,当意外接到MT的offer时,秦海明内心的震惊到底有多大。
“是那位朋友帮我递的简历。”赵芳芳家的客厅里,女主人自告奋勇冲回小小明的房间对熊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秦海明与叶悦一人捧一盏清茶,细说数年前的旧事,“当时MT才刚起步,刘光和一个叫邵俊洋的合伙人负责核心研发,其他所有的部门都缺人——其实也没有部门之分,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