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儒舌战的局面。到底只是个才十岁的孩子,他的眼神不住地往帝师兼内阁首辅张平义身上瞟。
张平义早料到如今这番场景,他低头装看不到,同应谨一样只作壁上观。
注意到这一幕的应谨在心里轻嗤,这小皇帝哪有张平义这只修炼成精的老狐狸道行深,怕不是还念着什么师徒情分呢。
待这场喧嚣热闹的集会散去,应谨马不停蹄,第一时间奔向了慈宁宫。
他在宫里本不该如若无人之境,无奈何整个内廷都被把控在应宁手里。宫人们都知道他是当今太后娘娘的小叔,是大侯爷大将军,哪里有敢拦的份儿?因此这段时间,应谨找应宁,从最开始递折子,到后来慢慢就直接走进宫来,左右也无人拦他。
此时的应宁也并不悠闲,她派了几个年纪小的太监轮流去太极殿听音,每隔一刻钟换一个人,要求原原本本把大殿上发生的事、群臣们说过的话复述给她听——左右那大朝会上那么多人,不差几个传话的小内侍。
应谨健步如飞,且熟悉内宫地形,不一会儿赶到了慈宁宫。待他给应宁行过礼,应宁吩咐人又给他上好茶,最后一个小内侍才赶到。
应宁一看笑了,忙唤了那只有十一二岁的小内侍来,要他当着自己和宣平侯的面儿把朝廷上最后一刻钟发生的事讲一遍。
“兵部侍中王功庆大人站出来替了海禁的事,说福建的靖海侯在福建镇守了十余年,倭寇恐于我超甜味,一直不敢大规模冒犯,反倒是海边渔民苦于生计,不得不装作倭寇上岸抢掠。遂提议撤出海禁,重启海上贸易,让百姓得一条谋生之路。
“吏部的给事中赵德通大人立刻站出来反对,他说靖海侯只是侯爷,又不是神仙,凭什么本事保佑我朝海岸太平。如果再像政和年间发生海盗扰民,上岸厮杀抢掠的事,该由靖海侯负责还是王功庆大人负责。
政和是先帝的年号。
“朝廷上又喧哗起来。卫阁老见形势不好,就说今日商议得有些时候了,皇上都疲了,有什么事不如改日再议。几位阁老都附议,魏公公就宣布退朝了。”
卫保兴是礼部尚书,只怕是对这混乱的场面实在看不过眼了。几位阁老倒也鸡贼,深谙此地不宜久留的道理。
应宁笑眯眯地听完,让依竹赏了这小内侍几个金豆子,就让他下去玩。小内侍喜笑颜开,跪着连磕几个头,喜滋滋地退了下去。
应宁又把目光转向应谨:“三叔怎么看?”
应谨一副煞有介事地模样:“娘娘身边的公公果然不同凡响,小小年纪倒是口齿伶俐,记忆出群。”
应宁嗔道:“三叔又装傻,您明明知道我问的是什么。”
“恕臣愚钝,实不知娘娘所言为何。斗胆请教,究竟是海禁一事,还是今日的大朝会一事?”
应宁歪了歪脑袋:“不妨都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