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2019年开始入坑的,那个时候大学里的菜鸟驿站有一个自助的机器,里面全都是各种护肤品、化妆品的小样,只要你扫码给很少的钱,就可以拿到一个。我有一天取完快递,也凑到跟前,拿了人生中第一个小样——freeplus 的化妆水。
由此开启了我的护肤之路,不得不说,发明小样的人,是个销售天才。
在这之前,我一直对护肤没啥兴趣,身边的人护肤也从来没有感染到我。
试想一下,有一个东西很好用,是别人仅用语言跟你形容如何好用,还是直接把产品拿给你试用比较能被种草?
我想应该选择后者。
不能确定是心理暗示还是护肤品真的起了作用,用了那个小样后,我觉得皮肤好像变嫩了一点。
就此拉开护肤的序幕。
通过这么多年的自我相处,我发现自己的性格有点小偏执。就比如护肤这件事吧,经过这次“小样事件”后,我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之前的嗤之以鼻,到后来的趋之若鹜。只要我认定的事,我大概会一条路走到黑,有点子小疯狂的意思。
刚开始我对护肤品的价格定位不是很理解,觉得一个小小的瓶子就几百块是难以接受的。比如说刚刚提到的freeplus,一套水乳在官旗买四五百呢。当时是护肤小白,对代购、免税店等购买方式没啥概念,只知道官方旗舰店和线下门店唯二两种渠道。
不过,护肤品市场百花齐放,什么价位的都有,这可难不倒下定决心要护肤的我。我先是入手了百雀羚和谷雨的水乳。不知道是产品的问题,还是我那段时间刚从学校回家,皮肤一时难以适应两地不同的气候,我用这两种产品,皮肤都觉得奇痒无比。按理说,都是官网购买,产品出问题的可能性不大。
应该是产品不适合自己,过敏了。第一阶段的护肤宣告失败。
不久,经过无印良品,随手买了瓶他们家的化妆水,用下来无功无过,皮肤没有出现瘙痒的症状。
前期的皮肤过敏,让我觉得有点挫败,但并没有偃旗息鼓。又过了几个月,我重新买了一些护肤品,做戏做全套,护肤也是如此。我这次买了某营销大户的精华和眼霜,后来听柜姐说面霜有给整个护肤流程“封层”的作用(现在只想说:我信你个鬼),于是就买了面霜。
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是油皮,因为盛夏脸上的那种黏腻感,让我印象深刻,因此一直误认为自己的皮肤一年四季都是油皮,其实非也。
经过跌跌撞撞的摸索,我发现绝大多数时候,我的皮肤是很干的,在没搽任何护肤品的情况下,每过一段时间会过敏、泛红,只有夏天有那么一小撮时间段出油比较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泛油光的现象也变少了。
由此总结,我多半是个干敏皮。
护肤品中最贵的当属精华和眼霜,眼霜我可以理解,毕竟一次用量很少,而且我当时觉得如果身边只能留一样护肤品的话,我一定选眼霜。当时我室友包括身边的朋友,年纪轻轻,眼角就有一些细纹,这无疑让我认识到“涂眼霜要趁早”。
而精华相比较水乳,就贵很多了。同样是涂全脸,价格却比高出好几倍。当然,我所说的贵,是同品牌间相比较而言。如若说一线大牌、贵妇品牌的话,哪个单拎出来都不便宜。
抱怨归抱怨,变美的步伐怎能说停就停?
要说不说,那段时间消费心理出现了点问题。对自己三次元的生活充满了抱怨,这也影响了我的消费心理。
十分不好的影响,就觉得凭什么别人能用好的东西,我为什么不能?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候大抵是精神空虚。把护肤这件事,当成了自己的一点精神寄托。真是件荒唐事。
贵妇产品是节衣缩食都用不上了,某些大牌还是勉强可以买来用用。
况且,后来接触到代购这个渠道时,更加助长了买护肤品的渴望。价格比官网便宜的同时,还不需要买那么大的量。
官方旗舰店总喜欢送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例如小样、中样、买得不太好的单品,进行捆绑式销售,虽说遇上大促,分摊到每一毫升的价格比代购便宜,且保真度要高得多。但他的总价还是加起来还是多啊!
同样的钱,我可以花在不同的产品上,而不是止步于一个产品,拼命用空瓶远远不够,还得掏出小样继续咬牙切齿地用……一边还要麻痹自己:这是性价比最高的购入时机了!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2021年初爆发的某些国外品牌集体抵制新疆棉事件。当时这件事爆出来后,很多品牌都被我们中国消费者联合抵制了,比如阿迪达斯、耐克、hm等。明星们纷纷忙着和合作的品牌解约,从这个时间节点起,我也近乎没有买过这些品牌的东西。
某个国货也从这次风暴中,脱颖而出。大家的爱国情怀似乎从“新疆棉事件”达到了某个小高峰。
的确,不必迷信外国货。护肤品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