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的,我也会看看我这本书的文案,其中有一句“仅代表个人,无太多有意义的经验分享”。
今天破天荒的,只针对本章,改成限定文案“仅代表个人,分享点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说,有参考价值的日常”。
如果采访一下非全的学生,描述一下周末上课的感想,那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累!”
采访下授课老师呢?
答曰:“更累。”
上周老师上完一整天的课,站在讲台上,感概道:
“感觉自己像是买了一张火车的站票,从早上八点站到下午五点多。”
“你们坐在下面的听累了还可以打打瞌睡,我只能站着从头讲到尾。”
……
老师当时的语气过于可怜巴巴,把我们都逗笑了。
这位老师其实挺认真的,讲了很多知识点的同时,还分享他做的一些实践项目。感觉上他的课还是很有收获的。
我上学期见识过一位老师,那叫一个水。所谓上课就是自己讲一会儿,然后早早的下课,其他时间,会安排我们每个人讲ppt,美其名曰“反转课堂”。
一共四天的课,他讲课的时间估计不会超过三个小时。
要知道,非全日制的课程本身安排就是很紧凑的。就算不水时间,有很多知识在既定的课时内,也是讲不完的,老师一般会挑重点讲。他这么水一下两下,这门课的质量可想而知……
不仅一次听学生和老师吐槽,周末上课是件多么不合理的事。
上周末,听见同学午休时间的聊天——
A伸了个懒腰:是我的错觉吗?我怎么感觉这连续三周的课,整个人精神都不好了。
B打了个哈欠,附和道:大家都这么觉得。
A:怎么感觉上课比上学还累……
C想了想说:老师在前面站着讲一天,应该更累吧。
B:那不一样,老师是按照他的思维决定讲什么,而我们是被动地跟着他的思路走。
非全班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有工作的,上五天的班再上两天的课,之间没有时间喘息,就直接过渡到死亡星期一。
除却工作原因,还有个交通问题。非全不提供宿舍,所以大家都是从四面八方赶来上课的。
就我们班的情况而言,有一大部分人是留在南京工作、生活的,我算比较方便的,八点上课,七点多才骂骂咧咧地起床,而我有个同学就比较酸爽了,五点起床,赶最早的一班公交,坐两个多小时来上课;还有一小部分人是从江苏省别的城市赶来上课的;最后有个别是跨省来上课,估计是邻省,否则成本有点高了。
所以通勤时间的长短不一,也会影响个人的精神状态。
还记得我当进校没多久,老师就催我赶紧把研究方向定下来。平时课上,不同的任课老师也在反复强调硕士毕业论文的事,感觉现在所有上的课都是为了毕业论文服务的。就跟……刚上初中,就被老师push中考;刚上高一,恨不得高考倒计时就挂墙——大家应该懂我的意思了吧。
这是我们学院给人的感觉,而且我们硕士论文的开题也算比较早的。昨天跟另外一个学校的同专业网友聊天,她都惊呆了我们学校的速度,最后她总结道,可能学校希望学生“早搞早完事吧”。
所以我想,跟着学校给规划的这个时间,按部就班、认真踏实地完成选题、开题、预答辩……毕业的话,应该问题不大。
以上是只求顺利毕业、拿文凭,没有继续深造想法的人,可以按照时间线,工作之余抽空完成学业。
这也是我们班绝大多数读非全的人的想法。问了一圈,我们班有一个同学,跟我一样,有继续读书的想法。
这位同学之前的工作挺好的,但是她依旧辞职专心念书。她是个很有想法的人,跟导师也磨合得不错,她早早把想要读博的想法告知导师,现在貌似在导师的指导下投文章,不过我们专业的比较难以一作身份发表……
看过她写的文献综述,有些自愧不如。有梦想且执行力强的人,当真了不起。
因此,我认为非全硕士想要水的话,就是研一有课就来上课,把学分修满。当然,参加工作了,部分人周末时不时还要加个班,不来上课什么的,老师也不会那么在意,甚至会共情打工人的不容易——既要上班,又要上学。另外,就是最重要的,把硕士论文写好。
如果真的热爱学术,想要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做出些小成绩,继续求学的话,那自然很难工作和学习兼顾了。学无止尽,效率是一方面,但是如果连基本的学习时间都不能保证的话,效率再高,也是不够的。除了做到上段所说的,作为一个人文社科类的学科,大量的文献和书籍阅读,是最基本的。
很多都像我这种,报考的全日制,但被调剂到非全。但转念想想,非全再那啥,也是硕士,所以同样是升学的跳板。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