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日,林思虞家的包子都卖得十分红火。
码头市集那里有家小摊的包子做得十分美味且价格公道的事情,也在渔山县里传遍了,码头上南来北往的船只商客对此也有听闻。
每日林思虞和许氏还没将包子蒸上,摊前就排了一条更长的队伍,从摊前排到市集尾。
藕粉也卖得十分脱销,一些熟客妇人还发现了自己连着吃了一个多月林记的荷花粥后,脸蛋也光滑柔嫩了许多。
因此,队伍里也有将近一半的妇人排着。
但不幸的是,林思虞一家人想的事还是发生了。
市集里出现了另外一家卖‘荷花粥’的小摊,位置偏里面些,摊主是一老一少两名妇人。
林思虞也拜托张阿婆去买了一份尝了尝。
味道是有些相似,但还是林记的荷花粥更胜一筹,她们家的更清甜且不苦,搅出来的透粉色也诱人。
对方的石磨应该是磨过粮食豆子之类的,有些串味微微发苦。搅出来的颜色也发灰,林思虞猜测,对方没洗干净藕孔中的淤泥灰印。
藕孔中的细碎淤泥极难清理,之前林思虞专门去问老黄牛讨要了一些牛毛,再用削出来的竹签,制作出一个简易长条小刷,泡在温水里加两滴醋刷一刷就能清理掉。
许氏倒是也知道个用盐去淤泥的法子,但寻常百姓谁家舍得用盐清理,林思虞想这应该也是对方没清理掉淤泥灰印的原因。
因着两家荷花粥的价钱也一样,喜欢荷花粥的客人还是选择去林记小摊买,林记卖光了或是不想排队等待,才会去对方那里买。
对方没降价卖的原因林思虞也猜到了,制藕粉废藕,且没有将步骤做到最精准的话,出粉率就低,成本也就高了,对方自然也不会想太亏。
她们家的小摊如今主卖包子,每日卖五斤藕粉也能很快卖光,多了个同行,林思虞自然也没什么感觉,只要对方不对她们家搞幺蛾子使坏,她也不是很在意。
但总有意外。
“好吃的鱼肉包子!十几年的老味道!”
“好吃不贵,只需四文钱一个!”
林思虞将打包好的包子递给客人,耳边传来远处大声的揽客声。
她透过人缝,清楚地看到市集包子摊的夫妇正卖力地吆喝着,他们的摊前站了八九个闻声而来的客人。
尤其是那包子摊的铺蓬正沿上,还系着长长的一条横幅,横幅上绣着大大的“林记包子”四个字。
夫妇二人身侧还站着个穿的粉粉嫩嫩头上别朵绢花的‘小丫头’,林思虞也是从齐三口中知晓,那‘小丫头’是摊主夫妇的孙子。
今日一早,第一个买包子的赵二还向林思虞吐槽,说那包子摊摊主姓羊不姓林。
这可把许氏气得够呛,她们家包子还没卖几日,就出现了冒牌货,假林记有条幅也就罢了,竟然还让孙子冒充她女儿!
这样一来,倒真的让假林记吸引来了一波慕名而来的新客,一些觉得她们家包子贵的老客也去了假林记。
惹得许氏也想把价格降下来,林思虞连忙劝说一番打消许氏的念头。
她们家的包子可是独一无二的配方,假林记模仿了摊位摆设,却模仿不来最精髓的味道,打价格战没必要。
这不,林思虞就看到她家的一些老客去假林记尝了口他们家的包子后,皱着眉又回来排队了。
为了增加蒸包子的效率,林思虞还劝说许氏又加了两个笼屉。
海浪撞击在码头礁石上溅起巨大的水花,一艘艘客船商船停靠在岸边。
聪明的船家闻见市集里飘来诱人的香味,特意派遣船工去市集循着味儿买包子供给船上的客人吃。
一笼屉一笼屉的买,惹得小摊后面排队的客人一阵埋怨。
二百个包子也就六七笼屉的量,不用林思虞吆喝,蒸的第六个笼屉的包子已经快卖光了。
许氏在后面坐着包最后一笼的包子,林思虞站在前面装盘打包和搅藕粉。
当这一笼屉只剩两个包子时,摊前排到了一位她认识的新客人,林思虞有些惊讶。
“老先生?”
白发乌眉的老者也认出了林思虞,眼中满是诧色,没想到近日出名的美味包子摊竟然是当时那位出口救人的纯善小女郎家里开的。
“小女郎,一别多日,咱们又见面了。”张大夫摸摸胡须笑道。
“老人家,你到底买不买啊?”张大夫后面排着的客人催促道。
“买,小女郎,这两个包子老夫…我要了。”张大夫乐呵呵地付了铜板,他端着盘子走到里面坐下。
最后一笼的包子许氏刚蒸上,抢去搅藕粉的活,空闲下来的林思虞见张大夫不停望着自己,于是跑了过去。
“小女郎,没想到你们家的包子真如传言中这般好吃,鲜香可口,满口留香。”
张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