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别人劝朱祁镇降位,可能起不到多大效果。
但是王骥不同,其在朱祁镇心中的分量,非等闲可比。
在正统朝,最得宠的太监是王振,最风光的文臣便是王骥。
现在就连王骥都支持朝廷做出的安排,这让朱祁镇内心有点崩溃了。
如果既没有重臣支持,又没有大义名分,那和自己弟弟斗着还有什么意思。
朱祁镇总结了一下自己将要面对的处境,好的方面是,自己回京之后,可以在皇城这中自由行动,可以随意召见大臣、接受朝贺。甚至还可以参知政事。
不好的方面是,必须下罪己诏,然后降为恭让皇帝,从此名位居于弟弟朱祁钰之下。
最恶心的地方就在于,朱祁钰给出的条件让人无比的难受,但又不是绝对不能接受。
这完全就是踩到了无比接近朱祁镇心里底线的地方,但又没有彻底越过底线。
而太后、王骥都已经选择了接受现实。
最重要的是,太后、王骥的态度能够代表大部分人。
朱祁镇现在面临了和也先同样的困境:没人支持。
即使是尊贵的太上皇帝,曾经的大明天子,如果没人支持,也不过就是三两个太监就能解决掉的摆设而已。
所以朱祁镇听懂了王骥刚才话中深意:如今自己的命完全就控制在了弟弟手中,朱祁钰只要随便做点什么暗示,自己的小命就没有了。
现在朱祁钰还能给出丰厚的待遇,完全就是出于其个人的良心。
如果自己再不识抬举,那小明王沉江事件可就要重演了。
想到这个,朱祁镇打了个冷颤,自己归程途中,好像是需要渡过黄河的。
王骥、梁珤、方瑛等人观察太上皇的脸色变化,也不敢多言。
朱祁镇也没再纠缠这个话题,反正路途遥远,到北京还早着呢,于是又向王骥问道:“宁阳侯陈懋何在?之前弟弟答应过要派爱卿与宁阳侯共同来接朕回京的。”
王骥回道:“宁阳侯现在甘州,为陛下收拾房舍。咱们大军是从甘州出发的,如今班师,也是先回甘州。
请陛下在甘州休养数日,然后我们经宁夏回至大同。
此后大军留驻大同,圣上会派出一万锦衣卫,奉天子仪仗,迎接陛下返京。”
朱祁镇点点头,这安排倒也还算合理。
只是自己的弟弟可真够谨慎,命王骥大军留驻大同,彻底断了自己兵变复辟的念想。
若是王骥大军回到京师,趁朱祁钰出城迎接之际突然发难,兵变成功的希望很大。
但是大军留在大同的话,兵变就没有意义。朱祁钰在北京和宣府一共有接近二十万嫡系军队,又掌控朝廷中枢,握有大义名分。王骥若敢在大同兵变,不出一个月,手下大军自己就溃散了。
毕竟没有将士会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公开造皇帝的反。
在认识到所有选项都已经被朱祁钰提前封死之后,朱祁镇便选择了暂时沉默。
朱祁镇决定先见见陈懋再说。
靖远伯王骥、宁阳侯陈懋、定西侯蒋贵,这是正统朝最重要的明军统帅。如今蒋贵已于前年病逝,王骥选择了向新君妥协。
现在只剩下陈懋了,如果陈懋也妥协了,那自己这太上皇再坚持也就没有意义了。
于是朱祁镇无奈地挥挥手,示意众人散了。
接下来,便是急行军了。
王骥急于退出草原,回内地补给物资。
朱祁镇也急于离开草原,回到城镇好好休养几日。
所以大军班师速度极快,二十天时间,便回到了甘州城。
二月十日一早,朱祁镇的车驾,在王骥、方瑛、岳正的陪同下,来到甘州城下。
甘肃的文武官员早已出城迎接,在道路两旁排班站好。
朱祁镇下了马车,接受文武官员朝拜。
行礼完毕,命众人起身,朱祁镇一一看去。
左文右武,左手边站的是文臣,右手边站的是勋贵和武将。
站在文臣之首的,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参赞甘肃军务马昂。
右副都御史是正三品,已经属于非常有头有脸的大臣了。而且马昂的参赞甘肃军务,还是朱祁镇在位时任命的,所以自然是认识的。
朱祁镇再向武将那边看去,却发现宁阳侯陈懋竟然站在了
朱祁镇转头看向王骥,用眼神发出询问。
王骥连忙解释道:“这位是曹国公李璇,字怀义,是曹国公李景隆的嫡长孙。”
朱祁镇点点头,这就难怪了,史书有记,曹国公李景隆,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
今观李璇,确有乃祖之遗风。
只是两年之前,李璇还是个藉藉无名的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