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巴摇狗》的拍摄分为两组,乔琳负责主要剧情部分的拍摄,而助理导演肯负责拍摄电影剧情中需要出现的空镜头和电视节目等素材镜头。
在整个剧组紧张但有序的工作进度下,一切拍摄都按照乔琳安排的那样进行着。尽管节奏很快,但是剧组的拍摄过程实际上非常轻松愉快,乔琳非常鼓励主演将自己的创意融进角色中,大家就像玩乐一样拍摄着一档讽刺喜剧节目。
吉恩·哈克曼恰到好处地扮演了这个神秘莫测的舆论操控专家。在故事中,专家康拉德是个非常神秘的角色,乔琳和编剧大卫·马梅特都没有给他设定背景故事,这让他的一切行动都染上了一种奇怪的神秘色彩。总统陷入舆论麻烦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找康拉德来”,而总统身边最亲近的助理威尼弗雷德却对康拉德是谁一无所知。
显然,他是那个掌握一切谜题的人,但他能够不动声色地使用他的权力,就像是决定早餐吃玉米片还是培根三明治一样举重若轻。他当然能够轻柔地同合作伙伴开玩笑,也当然能面不改色地下令除掉“安全隐患”。
而吉恩·哈克曼安静的表演无疑将这个角色从纸面上带了出来,他赋予了康拉德立体的深度。哈克曼站在那里,乔琳就知道他是一个能掌握权力且享受匿名身份的人。
电影中的另一个重量级人物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角色制片人斯坦利却是另一个极端。他是好莱坞制片人这个群体形象中的一种极端表现,他们掌握着电影幕后的权力,甚至掌握着电影本身,但他们从来没有获得过公开的认可。
斯坦利就像是乔琳和霍夫曼认识的那些老派制片人一样,住在比佛利山庄山顶上的豪宅里,生活奢侈,总是夸耀自己的电影功绩。他们或许自认是缔造电影明星的人,但他们从来没真的享受过电影明星那样的公众追捧。
就像是斯坦利在剧中的台词所说,“制片人制作了电影,可没人知道制片人是干什么的!就连奥斯卡都没有属于制片人的奖项!”
是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颁发给制片人的,但它的本意可不是表彰制片人,而是影片的整个创作团队。
达斯汀·霍夫曼的表演同样将这个角色带活了,他模仿了他父亲和著名制片人罗伯特·埃文斯的行为举止,将这个略带戏剧化夸张的角色变得使人信服的同时又保持了他身上的幽默劲儿。他把台词中有点生硬的地方都变成了他自己的话,更别提他的即兴发挥了,乔琳喜欢极了!
总统助理温妮弗雷德也是个非常有趣的角色。最开始时大卫·马梅特将她写成了个男人,但乔琳特意把她改为了女人,她想知道一个女性角色放在这个故事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必然会比三个男人的动态更有趣。事实证明,她没选错。
扮演温妮弗雷德的安妮·赫切很准确地抓住了她的特征:这个年轻的总统助理很紧张,根本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她就像是所有走入华盛顿特区的那些年轻政治精英预备役一样,听从任何命令,只要那能保住她自己的饭碗和政治前途。当CIA威胁要揭破假战争的秘密时,她唯一担心的就是她会失业,而她三岁女儿的牙医保险没了着落。她因为年龄和性别看上去甚至有点天真,但她的冷血特质很快就帮助她掌握了这个游戏,她远比斯坦利这个看上去阅历丰富的好莱坞大人物明白权力是怎么运作的。
除去温妮弗雷德外,另一个重要的配角则是“时尚之王”。这是个外号,而这个角色本身也没有真名,他是斯坦利的商务负责人。当斯坦利带着所有人策划这起虚假战争危机时,他关注的就是“电影项目”能带起多少周边销售,所有人又能从中获利多少。乔琳把他当成是故事里的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化身,他本身没有道德判断,他只关心利润。
事实上,故事里的所有角色在入局前都只关心自己能得到什么:总统的顾问小队想要保住白宫的工作和权力,斯坦利想要玩弄公众并且获得认可,时尚之王、艺术指导和歌手都只想要获得不菲的后续收入,而全程完全没有露面的总统本人当然也只关心民调率——这代表了他的白宫宝座是否能坐稳。
乔琳实在是太喜欢这个故事了,这像是把政界、媒体和好莱坞都取笑了个遍,却又不会让人说出“这根本不可能”!事实上,这反而会让人烦恼,该死,以后我们的孩子还能分得清什么是真实新闻,什么是假新闻吗?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面临的真实威胁!
在拍摄进入到第26天时,整个剧组已经进入了拍摄的尾声,加州的摄影棚和外景地已经不足以满足需求了,剩下的镜头需要到华盛顿特区去拍摄。
问题是,乔琳联系的中间人正在想办法在不告诉白宫新闻办公室他们到底在拍什么的情况下获得拍摄白宫的许可,这着实就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剧组只得继续留在洛杉矶拍一些补充镜头。而乔琳原本想借用华纳那个模仿白宫的特殊摄影棚,可排队的人太多,华纳自己的剧组都不够用,根本轮不到她的剧组。
就在乔琳想办法拖各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