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水泥必须要戴好口罩,别以为是难为你们,这都是为了你们的身体好,不戴口罩很容易患病而死!”
时间流转,不过眨眼间便来到了九月末。
由亦失哈率领南下的许多工匠自吉林而来,由于他们人数有限,因此只能在资源最为丰富的沈阳、广宁、辽阳三府分别建设工场。
朱高煦眼看南边李景隆没有动静,便也赶在月末来到了沈阳城外。
九月末的沈阳城已经有些寒冷,但好在各处工场基本搭建起来,并步入正轨……
“沈阳抚顺、铁岭等地的铜矿和铁矿,还有辽阳鞍山的铁矿和铜矿、煤炭等地方都按照殿下您所说的方向大致找到了,开采难度与吉林的三场那边差不多。”
“大宁迁徙来辽阳、沈阳、广宁三府的六余万百姓按照年纪和身体情况,分别划分为了工、农、未成人。”
“加入各场的工人数量近二万,农民三万七千六百余人,十五岁未成人一万二千四百余人。”
“这个时间,修建混凝土的平房是来不及了,因此只能搭建木屋。”
“预计修建的工场,分别为铁矿场三十二处,铜矿场十七处,金矿场六处,还有水泥场二十五处,石灰石场三十五处,额外还有……”
走在沈阳城外,朱高煦正在听着阔别四个月未见面的亦失哈谈论着全辽事宜。
东北想要在这个时代获得重视,那就得另辟蹊径,用手工业安稳住大量人口,然后再一点点开发东北荒地,让它成为一个手工业和农业并存,直到大明不可缺的存在。
大宁的人口迁移速度快不起来,三十几万百姓如今虽然已经迁移走出了大宁,但大部分都还在辽西,只有不到九万人迁移到了辽河以东。
赶在入冬前,朱高煦得为他们安排好赖以生存的活计,这样才能让府库拿出去养活他们的粮食获得回报,不至于把渤海给掏空。
“各地的耕地情况,府库情况都计算好了吗,我们的粮食还够吃多久?”
朱高煦站在沈阳城外的一块空地上,看着已经被收割完的粮食,以及不断在田间焚烧秸秆的百姓,口中询问着亦失哈。
亦失哈对他的询问早有准备,因此将情况娓娓道来。
“二十五卫三所,连带关外四城,大宁二十二卫,一共的耕地情况是四百五十七万三千九百二十七亩。”
“这其中有七十六万亩田地是刚刚开垦出来的生田,来年才能耕种,因此收获粮食的田地数额是三百八十一万余亩,产出粮食二百七十一万七千余石,等加工处理后,应该能得到一百八十五万石左右的实粮。”
“另外府库之中的粮食只有一十七万六千余石,关外殿下不用担心,渤海四城今年起码能收获一百零七万余石的实粮,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往辽东运送十七万石粮食。”
“这十七万石粮食,奴婢已经让人调往了长春、韩州、铁岭、蒲河等地,辽北粮食无忧。”
“至于辽东和辽南、辽西,燕王殿下那边已经送来了一百五十万石粮食,虽然送粮队伍速度不快,但足够赶在大雪纷飞前补给各府县与大宁。”
“渤海招抚了些女真,但十八余万军民的粮食足够吃到明年秋收,倒是辽东……”
亦失哈顿了顿,朱高煦见状示意他但说无妨,他便也艰难道:
“辽东的耕地虽然比渤海多,可产出却不高,各府县的水利虽然是七八年前修建的,但当时辽东军户没有现在多,因此能灌溉的耕地十分有限。”
“水利不行,粮食产出便不行,当地所种麦、粟,产出实粮不过七斗,与当初的吉林城亩产差不多。”
“不过奴婢已经派人去探查辽东各地水文情况,大概到腊月就能将消息送回。”
“算上时间,应该在来年三月开春前便能定下全辽修建水利的各项工事,解决辽东的水利问题。”
“至于辽东眼下的粮食库存,节省节省应该能撑到二月初,因此奴婢想从渤海多调三十万石粮南下,让整体能撑到三月初。”
亦失哈将渤海、辽东的农业抽丝剥茧般解释给朱高煦听,朱高煦自然也清楚辽东的情况有多复杂。
不过,只要水利弄起来了,辽东的粮食产量起码会提高三到四成,届时应该能与渤海齐平。
之后只要好好治理水利,积淤问题就会慢慢解决,届时不敢说可以亩产实粮一石几斗,但基本的一石还是能保障的。
只要能做到每亩实粮一石,许多事情就容易许多了。
“三月初……”
朱高煦呢喃着这一时间,随后又开口道:“金州那边有不少走私的商贾,虽说走私可恨,但他们确实解了我军燃眉之急。”
“我此前已经委托崔均在当地收购粮食,他昨日报与我,已然买了三十万石。”
“算上这一批,我们应该能撑到四月初。”
“到时候,李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