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能够取代亚麻布和呢绒,是有它的道理的。棉布不但柔软舒适,而且容易清洗,是做内衣裤的好材料。据说,欧洲人在引进印度棉布后,个人卫生水平都提高了一大截。
当然,马林并不想用棉布取代丝绸和呢绒。为啥?这不符合他的利益!如果棉布在欧洲流行,那么,丝绸和呢绒就要失宠了。而明朝的丝绸贸易,恰恰是马林的重要利益。因此,用棉布取代丝绸和呢绒,是万万不能的。
但是,棉布可以用来做内衣啊!
马林的打算,就是在未来,让欧洲人习惯穿棉布的内衣,呢绒的毛衣。至于外面,则是贵族和富豪穿丝绸外衣,普通人穿毛布和亚麻布的外衣……
如此一来,三种纺织品,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互不干涉。而马林,也保证了自己丝绸的利益。
事实上,这种分配模式,很有后世的风格。在现代,人们就习惯穿全棉内衣,内衣外面穿毛衣御寒。然后,再外面就随便了,看个人喜好和财力……
在马林的推动下,北海国的一些妇女,已经学会了织毛衣,可以织出防寒效果很好的毛衣和毛裤。这些毛衣比较紧身,穿上后不显得累赘,外面也可以穿丝绸袍子,很是方便时尚。而在马林引入毛衣之前,欧洲人内里的防寒衣服,主要是羊皮做的夹克,带毛的那种。但是,防寒效果并不怎样。特别是,胳膊部位照顾不到。或者,干脆是呢绒布做的衣服,穿多层,但很厚重。不像手工织出的毛衣,手艺好和材料好的话,织出来的毛衣既轻便又暖和,还透气。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手工织毛衣,没有场地限制,也不需要机器设备,很适合闲下来的妇女。只要去商店买几团毛线和几根木针,就能没事织毛衣。
马林可是清楚地记得,上辈子母亲和邻家妇女,冬天要到来之前,农闲时分就邻里几个妇女一边聚在一起聊八卦,一边手上不停,在那织毛衣。
织毛衣是可以产生效益的,手艺好的妇女,不但可以给家人织毛衣,甚至,马林会安排北海上会下属的店铺,在农闲时分向手艺好的妇女下订单,让她们帮忙织优质毛衣,然后收购起来,集中销售。如此,那些手巧的妇女,在农闲时分,也多了一份收入,可以补贴家用。这对普通人家来说,绝对是大好事,可以让家庭经济条件好不少。
除此之外,因为织毛衣能消耗掉大量羊毛,对于养羊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刺激。毕竟,即使是劣质的粗羊毛,纺成绒线后,也是可以拿来织毛衣的,而且便宜。
如此一来,北海国就形成了一个“养羊——剪羊毛——收购羊毛——纺线——织毛衣”的完整的产业链,养活了很多人,也让普通家庭生活变好了很多。同时,还能产生不少税收。
甚至,马林还下令,花钱聘请某地织毛衣水平最高的妇女,在农闲时分,组织当地年轻女子和女孩,一起向其学习织毛衣的技术。如此一来,织毛衣就成了北海国普通妇女闲暇时重要的工作。不但可以打发时间,还能给家庭带来收入。当然,前提是你手艺别太潮。不然,收购商店是拒收的……
就目前而言,因为经费有限,以及社会传统观念的原因,北海国官办的工匠学校,目前只招收男孩子。至于女孩,目前还不能正常上学。
但马林已经决定——借助集中传授织毛衣本领的机会,也教那些女孩子认一些字。不要求多高水平,能起码认字,然后,学习个小学水平的基本的加减乘除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以后日常生活中,也不至于因为没计算能力而被人蒙。
甚至,马林都没打算花钱建立专门的女校,而是打算直接借用各地的教堂。反正,除了礼拜日,教堂也是闲置的。农闲时分,完全可以在教堂以举办“织毛衣培训班”的名义,把女人们都集中叫来,一边织毛衣,一边找修女教女孩子们识字和最简单的加减乘除。
教学的设备也很简单——教学的修女用黑板和粉笔,而学习的女孩子,则用最便宜的沙盘和树枝。如此,不用场地,也花费不了什么钱,就能让北海国的女孩有最基本的书写和算术能力。不用多高,有小学二年级水准就够了。而且,时间也定在农闲十分,还不耽误女孩平时帮家里干活……
至于名目,就以“织毛衣培训班”的名义执行。反正,北海国教会在马林的掌控之中,那些教会的人也不敢说啥。借用下教堂场地,又不需要啥成本。至于教小女孩识字,肯定用修女,免得出现什么怪蜀黍的教士。虽然修女不是哪里都有,但是,一个教堂安排一个修女,并不难。大不了,官方安排马车去女修道院接修女去各地教堂授课。
当然,对于某些特别聪明的女孩子,马林也不想埋没浪费。一旦修女发现那个小姑娘特别聪明,马林就会让财政拨款,送其免费进入马林专门设立的女校,进一步进行培养。然后,根据其特长和兴趣爱好,培养成合适的人才。
作为后世的穿越者,马林可不歧视女性。甚至,上辈子马林都不敢歧视女性。不然,要被女拳警告的……
所以,马林一致认为,如果女性把注意力从爱情、娱乐圈、化妆和奢侈品上转移到正事上来的话,除了干体力活不如男性,其他方面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