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以后自己还得靠着她,平时这些不如意,能过去的,就过去吧。
……
第二日天气晴朗,谈晓兰吃过早饭,就和继母一起到村口,搭了去渡口的牛车。
到了渡口,两人没去商行,而是直接去了郑启杨家里。
当初郑启杨的父亲把家业输了个干净,喝醉酒不小心掉河里淹死了,郑启杨停了学业在商行里做伙计,他母亲也在渡口摆了个茶水摊,母子勤勤恳恳的又把日子过了起来。
现在郑启杨做了商行大掌柜,儿女双全,他娘也早已不在摆茶水摊。
他们现在住的屋子,是郑启杨做门店掌柜的时候置办的,当时请了谈晓兰全家来做客,后来两家年节也都走动着。
何氏敲响门,里面传来一声问询:“谁呀?”
何氏听出是郑启杨的妻子王氏的声音,就道:“弟妹,是我。”
王氏喜道:“嫂子来了!”
然后赶紧开门,热情的把人迎了进去。
谈晓兰叫了声:“婶子。”
王氏就说谈晓兰:“上次走的急,没顾得往家里来,今天可得好好玩一天。”
谈晓兰笑道:“原本就打算着叨扰婶子一天的。”
说着话,郑母和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从屋里出来了。
何氏打了招呼,然后说:“知道婶子这里什么也不缺,这是家里腌的咸鸡蛋,现在正好吃。”
郑母就说:“这个好,家里的还没腌好,我又不喜欢外面卖的,咱们自己家腌的可太好了!”
王氏就接过篮子,说何氏真是太客气了。
几人说笑着进了屋,谈晓兰看着一直紧跟着奶奶的小姑娘,说道:“一段时间不见,翠儿又长高了。”
郑老太摸着孙女的头,说:“长高了,却不喜欢说话了,见了伯娘和姐姐也不知道喊人。”
翠儿往奶奶身上靠了靠,说:“你们说的太热闹了,还没轮到我说话呢。”
王氏就说她:“就你理由多!”
谈晓兰就走过去,对小姑娘说:“翠儿比上次见到高了,白了,头发也更好了。”
小姑娘听到夸奖,忍不住抿着嘴笑。
谈晓兰从随身挎着的包里,拿出个盒子,说:“姐姐自己做的小玩意,送给你。”
和现代人认为的,古代人出行,万物往怀里塞不同。谈晓兰真正生活在这个时代才知道,只要不是远行,男子出门基本上会在肩膀上搭一个褡裢,女子出门会随身挎一个挎包或者胳膊上挎个小包袱,东西多了,就拎一个篮子,或者是大包袱。
面对谈晓兰递过来的盒子,翠儿看向了祖母。
郑老太:“你兰儿姐姐给你的,赶紧接着吧。”
翠儿这才接了盒子。
谈晓兰:“打开看看喜欢么。”
翠儿打开,里面正是谈晓兰教妹妹做绒花时,自己做的那朵双色的绒花。
翠儿看着盒子里的绒花,先是“哇!”了一声,然后才道:“太漂亮了!”
一个小礼物,瞬间消弭了两人之间的陌生感。
留下大人在正堂说话,谈晓兰和翠儿去她屋里试戴绒花。
谈晓兰说以后再给她做几个家常戴的小绒花,翠儿也许诺给谈晓兰做一个随身的小包。
两人正说着话,王氏过来,让翠儿去商行找她爹,中午定一桌席面。
谈晓兰只说不用,在家里做些家常菜就是。
王氏就对谈晓兰道:“好孩子,这个你不用管,各家酒楼靠着商行介绍生意,给的价位比咱们自己做的贵不了多少,不但省火省事,咱们自己也做不出人家那口味,所以家里来人,都是去酒楼叫席面。”
既然这么说,谈晓兰也不再说别的,只说和翠儿一起去,王氏自然不会反对。
郑启杨家就在市场后面的住宅区,这一片住的,要么是商行或者酒楼的掌柜的,要么就是自家有门店,再往前住的是摆摊或者做工的,这里距离市场近,不如后面安静。
两人穿过住宅区,到了商行,这会郑启杨正招待客户,距离中午还早,谈晓兰没让翠儿打扰郑启杨,先让她给自己介绍一下,各家酒楼各自拿手的菜系。
谈晓兰想了解各家菜系,翠儿干脆拉着她到街面上,指出各家酒楼,然后不止说出那家拿手的菜系,更是把他们家最拿手的菜也介绍了个清楚。
看着越说越精神的小姑娘,哪里还有刚开始时的腼腆样子,谈晓兰不用问就知道,这就是妥妥的一枚小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