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忆写于2023.12
赵小美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一,都是班主任王玉珍老师带的,去了一中之后,从初二到初三是班主任倪老师带的,俩人的共同点都教语文,并且对她都很好。
倪老师身上总是穿着件蓝色中山装,外表壮实,看上不太像个老师,但教课却非常认真,虽然和王玉珍老师同样讲的是此地话,但每每听他朗读课文时,总是令同学们神情专注,因为他读课文的时候总是激情满满,声情并茂,很抓人心。
赵小美印象最深的一堂语文课,是倪老师领他们学到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在他读到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那段时,他弯着腰,两眼盯着书,一手举着它,一手学着书中孔乙己那样比划着,尤其读到那句“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抑扬顿挫的此地话,比普通话读出来产生的效果还强烈,并且他边念着边摇头的样子,滑稽有趣,让聚精会神听的同学们全都笑翻了。
初三第一学期,他们五班新转来了一个女同学,不多久便被同学们送了个外号“大道理”,原因是她最擅讲长篇演义和传奇之类,如“柳毅转”、“说岳全转”等,没多少业余书看的同学们没事都喜欢凑到她书桌前听故事。
赵小美也不例外,兴趣满满加入了听友会,每日听“大道理”在那里口若悬河的摆乎着,不过后来看书后才知,她讲的故事情节出入很大。但那时的同学们听的却很是认真,赵小美挺佩服她了得的记忆和口才。
就这样同学们每天课间或放学后,都会围在“大道理”身边听她说书,直到她抬起一只手拍着课桌,并拉着京腔,如评书大家那样,精彩处来个“且听下回分解”,大家才不情愿地散去。
现在赵小美还记得她说书时滑稽的样子:
毫无光彩的长条脸上挂着副深度黑宽边镜的她,讲得热烈时,嘴角两边冒着白沫,间歇停顿时,会摘下眼镜擦擦镜片,两只金鱼眼使劲翻翻着,就像上岸缺水的鱼一样。
“大道理”家境不是很好,初中毕业后就没继续念,听同学们说她被家里送去一家机械厂当了学徒,这么有天分的人不得不休学务工,赵小美真为她感到惋惜。
那时高中是两年制,有些同学没继读再往下读,有的是因为没考上高中提早进入了社会,有的则是因为家庭困难,像“大道理”一样,被迫去工厂打工为家里赚钱去了。
这样赵小美他们这届到了高中,就剩下五六个班的学生了,让赵小美十分欣喜的是徐翠玲和袁红很巧的与她都分在了高一三班,还有李士林和蓝定筠这些老熟人。
不过原来班还有几个女同学和男同学也分在了他们三班,赵小美对此并不在意,尤其是后排那几个晨读上曾嘲笑过她的男生,她连他们的名字都叫不上来。
赵小美对小学和初中的班主任印象极深,而对高中的班主任却没多少印象了,甚至连班主任姓啥都记不得了,要不是翻到影集看到高二三班的全体师生毕业合照,她都忘了高二的班主任王志忠长什么样儿了。
后来赵小美与母亲聊起一些往事时,很快想起了不少高中时候的事情。高一到高二,他们班换了两位班主任,一位是教他们政治的李贺翔老师,另一位是王志忠老师,只是后者究竟教的什么科目,赵小美却有些记不太准了。
赵小美记得,高一班主任李贺翔老师大概有三十几岁,人长得挺俊逸,面容白而红润,微笑时,就会露出整齐的白牙,平常看上也总是一副精明干练的样子,普通话说的很好听,开口总带笑,也很是会说,上他的政治课,同学们一点都不觉得枯燥。
那个年代,不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经常都会组织学生们参加学工、学农和学军的“三学”活动,像老师们带着学生行军拉练也算是“学军”了,赵小美在小学就因为参加行军拉练,鞋穿得不合适,把右脚的大拇指甲盖给弄掉了,好在后面又长了出来。
高一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组长领着各班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们带着高一年级所有学生去市郊的一处农村帮老乡割麦子,女生们帮着干一些简单的农田劳动,男生和老师们则跟随村里强壮劳力们一道割麦子,地里有好多小绿虫子,有几个女老师只好把裤脚都用绳子扎紧,即便都如此小心了,有个女老师的裤腿里还是钻进去几个,当下就脸色苍白的尖叫了起来。
一众女生见到这一幕赶紧躲得远远的,尤其是赵小美躲的更远,她从小就最怕虫子,还有什么猫啊狗的,她全都怕,也不理解为什么好多人会养它们,还和它们那么亲热。
那位被惊吓到的女老师,第二天说什么都不愿再跟着队伍下田里割麦子了,年级组长只好换她去带着女生去干简单的农活,帮着一些妇女和半大孩子去晾晒麦子了。
与她调换的女老师虽然心中有怨言,但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去跟年级组长对着干,只好把气都撒在了那位女老师的身上,两人当着学生们的面吵吵了起来,这让赵小美第一次将高高在上,始终以正面形象教导他们的老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