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筱的姐姐互定终身,在赵家算是件大事,小美父母对此喜上眉梢,但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结婚的准备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小美母亲其实早就给儿子积攒了几年的结婚用品,像四铺四盖等床上用品早就备好了。虽然受家里经济条件的影响,但一些重要的生活物资和地方习俗该有的东西还是要准备的。
在过去年代里,“三转一响”是社会中极具代表性的家庭四大件,它们分别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这四样物件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自行车不仅是一种珍贵的代步工具,它还象征着拥有者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家庭,往往会在邻里间引来羡慕的目光。
缝纫机则是那个时代家庭生活中的实用必需品,其重要性体现在日常衣物的修补以及自制服装上,在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缝纫机能帮助家庭节省开支并满足个性化需求。
手表作为当时较为稀罕且价格不菲的商品,佩戴一块手表不仅是计时的需要,更是个人品味与社会地位的体现,持有者往往会因此而倍感自豪。
至于“一响”收音机,是当时最为普及的娱乐和信息获取工具,它为家庭成员们带来了音乐、故事、新闻以及天气预报等多元化的听觉享受,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除了这些大件物品外,男方家庭在准备婚事时还会精心购置床上用品,如“四铺四盖”,包括四床床单、四床被套及一对枕头套等全套寝具。此外,家具类的必需品如衣柜、桌椅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内容。
婚礼过程严谨且充满仪式感,从提亲、定亲、送彩礼到迎娶新娘,每个环节都遵循一定的传统规矩和礼仪。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地区的婚礼习俗也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风貌和习惯。
新家具所需的木材已经堆满了内屋地下,小美父母正商量着请一位木工师傅上门来打造。这时,赵锦城走进屋里,对父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必从外面找人了,我们自己来做这些家具。”
“你。。。会木匠活吗?”赵氏夫妇不禁被儿子的提议逗乐了,觉得他突然有些异想天开,毕竟制作家具可不是儿戏。
“我的同学李立中擅长木工手艺,他家里的柜子什么的都是他自己亲手做的。我已经和他联系过了,他同意来咱家帮忙,我可以在旁边打下手协助他。”
听闻此言,父母也就不再多说什么,既然有这样的熟人愿意帮忙,自然是再好不过,而且手工费可能也会相对便宜些。
“那。。。咱们得给人一天多少钱呢?”小美母亲关切地询问工钱事宜。
“他说不用给工钱,只要管两顿饭就成,李立中最喜欢吃鸡蛋,您每天记得多给他煮几个荷包蛋就好。”
“真的?”小美母亲一听心里暗自欢喜,这倒是简单,家里别的东西或许不充裕,但鸡蛋是最不缺的——鸡棚里每天都能捡拾到八九个新鲜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