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华,怎么表现出盛世的大气?
有些事情国家不会宣传,因为毕竟是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
所以,很多最顶级的瓷器,虽然会出现在适合的场合,但是国家不会宣传。
当然,这一点国家不会宣传,但是通过一些私人的小视频,在小视频平台上,还是会看到一鳞半爪的。
比如陈文哲就看到过,国宴用瓷之中,专为招待外国领导人烧制的胭脂水瓷器,还有珐琅彩瓷器。
其他都不说,就只是一个保温用的碗盖,就是那种像是倒扣的大海碗的那种形象。
你能想象,敲击一下,就能发出铜钟一样的声音?
不亲自听一听,你永远不知道,“声如馨”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
陶瓷制作的十大顶级境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这四句话,你没有亲身体验,就永远不会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现在的陈文哲,也算是见多识广,所以他更加知道,古代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区别。
现代工艺的成就,是胜在历史传承,是胜在科学技术,是胜在现代咨询发达、教育发达,而不是单纯的技术积累。
而古人,就只能依靠技术积累。
所以,古瓷器,木器,漆器的手工制作水平方面,一些顶级匠人的技术高于现在。
其他还有一些方面,比如使用的原材料,也许比现代的要好,但是处理手段就不行了。
比如用料上,古代使用的基本都是纯天然的材料。
现代的基本都是化工材料,各个方面,现代材料都无法跟古代相比。
但是,只是一个研磨技术,古人使用手工,就怎么也比不上现代人。
像是中华红瓷器,要是舍得耗费原材料,并采用古法工艺,那么古代瓷器就没法比了。
陈文哲最先做的肯定是中华红碗,器型简单,但是釉色真不好配,而做得好就更难。
第一次做,陈文哲也没有想着做的太复杂,只不过他做的是一件有名的瓷器。
春晚很多人年年都看,但是春晚上出圈的这只碗,知道的应该不太多。
只不过陈文哲是专业人士,所以对于镜头之中出现的小碗,他就特别关注。
而且他还知道,那只碗就出自齐鲁淄城,家乡出名瓷,他还是很高兴的。
22年在央视虎年春晚上,这一只虎悦春碗,在圈内更是特别引人注目。
这只碗由央视总台文创打造,为春晚增添了一分齐地风情。
这只饱含深厚中国情愫的虎悦春碗,以“正德碗”为器型,“中华红”为底色。
以中国的“合和”文化为主题,以“和合虎”为主创元素。
它选用荣获国家发明专利的天然矿物骨质瓷,采用高光泽度无铅釉、高温釉中彩等世界领先技术,经六次煅烧,七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
而之所以出现这只小碗,完全是在21年的时候出现过先例。
2021年央视牛年春晚上,一只“福牛碗”挑动了国内制瓷大师们的神经。
在别人眼里,也许就是春晚多了一件创意礼品。
但在不同的人眼中,看到的却是要向国人证明淄城陶瓷实力,和叫响淄城陶瓷品牌的绝佳机会。
所以,淄城的大师们暗暗下了“要做虎年春碗”的决心。
现在,得偿所愿。
虎悦春碗主创元素“合和虎”,用华夏人最具情结的祥云、如意、铜钱、元宝、蝙蝠、福鱼等六种传统吉福纹饰,精心创意绘制而成。
表达了来年红红火火、健健康康、平安顺遂、福满家园的美好祝愿。
碗上呆萌的两只小虎,头戴“和、合”,口衔压胜钱,寓意压祟迎福、招财纳福,护佑平安、和合美满。
碗,陪伴人间烟火数千年,见证朝代更迭,它历经无数岁月的蝶变,以一种诗意的存在赓续中华文化。
这只虎悦春碗,将会给人们带来更多节日祝福,和对华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自信。
这么一只碗,最难的是釉色和纹饰。
器型是正德碗,就是宫碗,因为是明正德年间烧制的瓷碗,在当时享有很高声誉,故有“正德碗”之称。
其中典型的口沿外撇、腹部宽深者,被称为“宫碗”。
这种碗型,陈文哲早前在国内做过,所以做起来很简单。
要是拉胚,几秒钟他就可以做一个。
不过,这只虎悦春碗的胎质不同,它是骨瓷。
骨质瓷,简称骨瓷,亦称骨灰瓷,生产始于英伦。
学界一般认为,第一个成功生产出骨质瓷的英伦人是乔西亚·斯波德。
在这家伙之前,西方人一直想要烧制出精美的瓷器,但是他们始终烧不出好的东西。
就这一一直仿制了几百上千年,终于制作出来了骨瓷。
当年的乔西亚.斯波德,将煅烧后的骨头,与瓷土和矿物熔剂,直接混合而成为传统的硬质瓷原料,在19世纪初试验成功。
随后他又开始进行生产骨瓷配方的系统性研究,1821年底,骨灰和瓷石多少的比例被“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