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朱允炆下定决心把徐妙锦从自己的生活中屏蔽了之后,朱允炆的重心就放在了平定安南的叛乱上。
在朱允炆的人生规划中,平定安南之乱,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是打通西南边陲和内地来往的重要计划之一。
安南之行,朱允炆和内阁十二部尚书几番讨论,皇帝御驾亲征,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安南弹丸小国,所有人都反对朱允炆御驾亲征。
朱允炆苦口婆心劝说,此去安南,不是去打仗的,是安抚,是打通西南和内地经济的联系,也为将来打通南海的海上贸易做准备。
朱允炆一再保证,有危险他一定躲在最后面,有危险他一定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即使这样,十二部尚书还是不同意。
无奈,朱允炆把内阁十二部尚书全部集中到了青龙山独立团大营。
此时的独立团,每天都在训练步枪的瞄准,上刺刀的拼杀,手榴弹的投掷,榴弹炮的瞄准技巧。
没人知道,此时的青龙山出现了一支对现在军队而言,可称之为降维打击的热武器军队,不敢说天下无敌,但至少没有对手。
一直以来,朱允炆制造热武器都是一件保密的事情,毕竟这些都是杀人的武器,朱允炆不想让这些东西快速流传,让人类提前步入热武器的战争时代。
今天破例让十二部尚书来参观装备了先进武器的独立团,是让他们能同意朱允炆此去安南之行,战争,在朱允炆眼里,已经不是他们所谓的短兵相接了。
在朱允炆的安排下,十二部尚书见识了步枪的远程打击能力,见识了手榴弹的威力,也目睹了榴弹炮的攻击能力。
十二部尚书见识了朱允炆如此强大战斗力的独立团后,叹为观止,甚至有人已经开始在臆想,大明军队征服全世界。
安全不是问题,十二部尚书再没有阻止皇帝西下安南的理由。
朱允炆安南之行,也正式被提上日程。
安南之行,绝对是一次军事行动,却不见朱允炆大规模调动军队。
而是在安排他离开京城后的布置。
对外宣称,周乔随军,其实是出城后,周乔秘密回老家。
黄瑶有教育部尚书这个父亲做后盾和保护,相信没人敢轻易动黄瑶。
朱允炆离开后,谁监国?一般是太子监国,可朱文奎年纪尚小,根本无力承担监国重任。
朱允炆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由十二部尚书组成的内阁,这个集体监国。也就是把整个大明交给了内阁的十二部尚书。
可见朱允炆对内阁的信任。
此去安南,朱允炆带走独立团一万人马,人手一支步枪,新式军装,孙大随朱允炆出征。
孔祥和剩下的五千独立团留守,第一是看好青龙山,第二是应对京城其他突发事件,如有突发事件,留守的五千独立团听候内阁的命令。
青龙山的工厂,交给了林忠和拖拖等人打理,这些工厂两年的运转,其实早已经步入了朱允炆设置的正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问题的。
即使朱允炆不在,这些工厂依然会不断给朱允炆挣钱。
七月初,朱允炆带着一万独立团,在没有通知满朝文武,不惊动老百姓的前提下,秘密离开京城。
知道皇帝离开京城的,也不过内阁十二部尚书。
出了京城之后,小宝带着一队人马,不声不响地护送周乔前往老家高邮。
朱允炆和周乔依依不舍地分别,且一再保证,等把安南的事情办妥当之后,第一时间便亲自去高邮接周乔。
送走了周乔,朱允炆便让孙大带着一万独立团士兵,前往荆州和盛庸,张辅汇合,合兵一处。
朱允炆自己却没有跟随大部队前行,而是带着小东子和几个贴身的侍卫,乔装绕道而行。
两年的时间,朱允炆派出去的胡濙,一直在大明各地把叫周默名字的女子的消息报给朱允炆。
朱允炆没时间一一去确认,但通过基本信息,便筛选掉了一些。
这次西行去安南,京城到荆州界,沿途有三个叫周默或者读音相近的女子,趁着这个机会,朱允炆想亲自去探访一下。
可让朱允炆失望的是,经过朱允炆的仔细确认,这三人并不是朱允炆要找的人。
朱允炆看见本人的时候,根本没有丝毫这是周默的感觉。
容貌,气质,性格相差甚远。
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周默,如同大海捞针,朱允炆现在已经放弃了可以一下子找到周默的幻想,或许,也有可能永远不会相遇。
朱允炆到达荆州城的时候,孙大率领的一万独立团已经早先两天进入了荆州城。
对于独立团的到来,盛庸和张辅热烈欢迎,同时,也对全新的独立团感到无比的震惊,两年不见,独立团现在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从服装,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