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虞最终还是没有办法推辞,被迫答应为帝。
初平三年七月,光武世祖之苗裔,东海恭王刘疆之后,宗正刘虞正式登基为帝。
他答应登基,接下来就是一系列麻烦的事情,首先是准备登基大典,接着就是年号改元,给先帝上谥号,昭告天下等等。
由于刘虞已经与诸多公卿有言在先,等将来平定天下,他就立即退位,选宗室子弟继承大统。
所以登基大典几乎是一切从简。
如今的洛阳早就不是七八年前那样的繁华时候,董卓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一把大火,整个洛阳除了皇宫以外,几乎都被烧毁。
甚至小半个南宫也在这场灾难之中焚烧殆尽,现在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在这样的条件下,刘虞就只能在北宫的德阳殿举行登基大典。
夏日烈阳灼灼,德阳殿的广场上百官依次进入大殿内,随着赞礼官一声天子上朝,百官见礼,左手压右手平额,缓缓鞠躬。
以往的登基大典程序十分繁琐,必须要祷告上天,登坛祭祀,然后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燎祭天地、五岳、四渎等等。
而如今一切从简,几乎就只是赞礼官宣布天子上朝,刘虞穿上黑红色龙袍,有些颤颤巍巍地出来亮个相,然后带着百官来到城东祭祀了天地,再回到德阳殿内。
一套简化版的流程走完,就算是正式登基了。
万幸的是当初李傕郭汜攻打长安,陈暮早就安排人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十多万大军猛攻,逼迫他们将所有朝臣全都放出来。
要不然台下甚至连文武百官都没有。
现在三公九卿,加上三府各级中朝官员,林林总总还是有那么几百人,再加上殿内外壮声势的宫门宿卫军,数千人下来,倒不至于让大殿内外空荡荡显得太难看。
值得一提的是,赵琳也在其中,作为太中大夫,自然要跟着朝廷诸臣一起回洛阳来。
现在还留在关中的,也就只剩下阎忠。
不过阎忠暂时非常安全,因为阎忠并非没有人保护,武威姑臧人形成的小团体,王方贾诩张横梁兴这些人兵合一处,还是有那么几万人马,足够保证他的无恙。
如今只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想个办法脱身回洛阳,那基本就高枕无忧了。
登基仪式结束,接下来的几日,就是一些琐碎的事情。
首先的改元。
新皇登基的第一年,一般都会延续上一个皇帝的年号,比如汉质帝刘缵是本初元年(146年)被梁冀毒死,汉桓帝刘志登基的时候,到第二年年初才改元建和。
不过沿用是一回事,定年号又是一回事。
一般年号都要提前定好,不能到了时候再商量,所以经过百官议论,最终决定明年定元“兴武”。
这个年号的意思是武运昌隆,尽快平定天下的意思。
紧接着就是给刘辩上谥号。
刘辩还没死。
可大家都以为他死了,所以该有的程序不能少。
在这一点上就有些区别对待刘协。
不过刘协也没办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而且还不被士大夫官僚阶级认可,并非正统皇帝,所以没有谥号也很正常。
经过几轮激烈的讨论,最终杨彪的提出的以“怀”为谥号,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所谓慈仁短折曰“怀”,刘辩那性格,说得好听点就是仁慈,说得难听点就是懦弱,再加上“早逝”,这一点上无可厚非,因此他也就成了汉孝怀帝。
最后就是要封赏官员,大赦天下之类的事情。
可惜现在的洛阳小朝廷也就勉强管得到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大赦天下肯定是不现实,就只能向天下各州分派使者,命令他们遣使奉贡,承认现在的中央政府。
由于陈暮早就和刘备打过招呼,所以青州几乎是第一个派遣使者抵达洛阳,向刘虞称臣纳贡。
刘虞则投桃报李,在刘备青州牧的头衔之上,又拜为前将军,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开府辟召,仪如三公。上复遣左中郎将祝耽授假节,以增威重,并督青、徐、冀三州,委以东方,惟君所裁。
紧接着曹操、孙坚、陶谦、刘表等人纷纷遣使奉贡,于是刘虞又拜曹操为兖州牧,拜孙坚为豫州牧,陶谦为徐州牧,刘表为荆州牧,虽未给他们开府仪三公的权力,但算是正式给予了他们州牧的名头,可以总揽一州大政。
不过这种东西基本也就是虚名而已,关键能不能打下来还得看你的本事。
像刘表在荆北,袁术在荆南,难道洛阳朝廷给刘表一个荆州牧的头衔,袁术就会撤出荆南吗?
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到时候袁术没准还会反咬朝廷一口,说这个朝廷并不是正统朝廷,他不认可云云。
所以到最后还是得看谁的拳头大。
只是这样的程序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必要的手续。
刘虞存在的中央朝廷毕竟不是正统继承而来,所以他需要各地实权人物来承认这个朝廷,以此表述正统,提高自己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