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的战功条例上,两个女真鞑子的脑袋才能比得上一个蒙古鞑子。
后来康麻子也是被这种情绪所影响,完全不把吴三桂放在眼里,明明多等两年,平西王嗝屁了就能顺风顺水解决的事情,非要亟不可待地削藩,结果折腾了八年之久,损失惨重不说,战无不胜的八旗兵也在正面交锋的时候出了大丑。
好在这事也给满清皇帝们提了醒,让他们越加重视八旗军队建设,加上有准格尔这个鲶鱼督促着,八旗兵的战斗确实也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到乾隆时期仍然有少数精锐营头称得上善战。
这等成绩在历朝历代也不算差了。大唐府兵也不见得就比八旗兵战力维持的时间更长,至于明堡宗领导下的大明军户兵就更不用说了。
只是后来唐、明都见机转型,一个依靠藩镇兵,一个改成营兵,都焕发了第二春。而大清嘛,以小制大,没得选择,只能继续依靠八旗子弟。
深宫中的皇帝不通军事,沙场上的厮杀汉头脑简单,前排坐着的各位却不一样。
他们哪一个不是独当一面多年的宿将,谁不知道这打仗行不行,关键在哪里。
什么“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我还“大明不满饷,满饷战必胜”呢。
严格的训练,良好的装备,公正的待遇,这才是一支军队强大与否的关键。而这一切,都需要充足的后勤保障。
天命汗起事那会,女真也未必有多强。就赫图阿拉那穷山恶水,能提供多么充足的物资保障?
努尔哈赤的六万丁中身强体壮的也没有多少,但架不住明军更拉垮。
在连续占领了辽阳、沈阳大片膏腴之地后,八旗新生代们便得到了充足的营养,身体素质大大提升,能够经得起更高强度的操练,装备水平也上去了,战斗力突飞猛进。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初起事时看上去战无不胜,似乎这时才是最强大的阶段。
的确,公司创业初期总是最有激情,但要说最强大的时候,却是激情尚未消散而后勤保障水平达到顶峰之时。
所以说皇太极、顺治阶段的清军要比努尔哈赤时期强太多了。但是现在这支巅峰期的清军却遇上了无解的大麻烦。
伊尔德在后面豪言壮语,前面坐着的诸位大佬却都懒得搭理这粗货。当年五次入关是什么光景?
明军将无战意、士无战心,吊在清军屁股后面吃灰的明军饭都吃不饱,反倒是外线作战的后金强盗集团一个个吃的肚圆。
便是偶有少量精锐的能战之兵也不怕,入关大军有骑兵之利,甩开便是。有那不开眼追得急的,便以多打少灭了了事。
现在又是个什么情况?武昌那边的敌军似乎不是善茬,而南方水网纵横,也没了骑兵之便。
再加上消息断绝,四方动乱,还有征战良久士卒疲敝,全都是不利条件。这仗,该怎么打。
多尼也不理会伊尔德,自顾自捏了捏眉心,缓解下头痛,长舒一口气道:“而今北返之路不畅,当于近处暂寻一栖身之地,而后徐图返乡之事。平西大将军,你来说说看,眼下这局面,当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