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会想到,蔡京在抓到代皇上阅批奏章这个权利之后,在奏章上做了大量的文章。比如说,凡是有弹劾和检举蔡京的亲朋好友之奏章,蔡京虽然不敢扣押,但他每次都提前给被弹劾、检举的人通风报信,让他们有应对之策。如果问题严重还可以有逃跑躲避、或转移赃物和销毁证据的时间和条件。当然了,后来慢慢的随着蔡京权力的扩大,随着徽宗一门心思扎在了书画和游乐当中,基本不再过问朝政,蔡京所批阅的奏章也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宽。对此,杨光华一直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此为后话。
争取到奏章阅批权之后,蔡京立即启动了他施政的第二件大事:兴起土木工程建设,即扩建或修建殿堂。
蔡京之所以把兴起土木工程建设作为他施政的第二件大事,是有他独到而深远的考虑的。他作为在官场打拼了近三十年、历经神宗、哲宗、徽宗的三朝元老,再加上他自己的观察和研究,他深知徽宗喜欢什么,渴望什么,追求什么;他也最清楚什么事情最能出政绩、见效最快、收益最好、影响最大。而土木工程建设,恰恰最符合这些条件。同时,他还要考虑,建设什么项目才能既让徽宗喜欢满意,又能让朝野都能支持,最起码不会有阻力。因此,他决定首先重建景灵宫,然后再修缮并扩建元符万年宫。
蔡京先把这个想法跟杨光华作了沟通,他说:“敬先祖、尊道教,都是皇上最重视、也最感兴趣的;同时也是不用大兴土木,不会劳民伤财的事情,皇上应该能同意吧?”
杨光华显得非常兴奋,也很是惊讶地说道:“肯定没问题,皇上不但能同意,而且一定非常满意特别高兴。蔡相您真是智慧超强、思路超广、眼光超远大呀!不过也得谨防个别官员会挑刺。当然,充其量是一两朵小浪花溅在身上。”
蔡京点点头:“嗯,我有这个思想准备。只要你这里通过了,皇上同意了,其他的不管什么人,都翻不起大浪头的。我有这个把握。”
果然如杨光华所料,徽宗还没听完蔡京汇报,就高兴得在大殿里大步走动起来。这是徽宗的招牌性动作,只要高兴了就在大殿里走动,小高兴小步走,很高兴大步走,特别高兴了就又跳又走;不高兴就坐着不动,很不高兴就挺着脖子望房顶;愤怒时就拍案而起,并颤抖着手直指对方鼻子却说不出话。当然,徽宗是出了名的好脾气,所以愤怒的情形,只章惇当堂顶撞他时有过一次。杨光华一看徽宗大步走动,就知道他对蔡京提出的方案很满意并且很高兴。当然,蔡京还不了解徽宗的这一经典动作密码。徽宗一边听着蔡京解释建设方案,一边走动了一会儿,等蔡京解释完了,又走了几步,等走到蔡京面前,突然停了下来,右手攥拳啪地一声打在左手掌心,说道:“好,好哇,这个设想,这个方案太好啦!这两天朕还一直在想呐,再有半年就到太祖174周年诞辰了,要去景灵宫祭拜,不但路程远,而且听说景灵宫内外多有破损,朕正在担心呐,你这已经想到了,马上要着手修缮,而且还要在京城另建一座,真是太好啦!想朕之所想,为朕排忧解难,这才是好宰相,好首辅呐!”
蔡京受到皇上的首肯,既高兴又得意,自己的头两脚都踢得挺准,也挺顺,总之就是一个字:好!两个字,挺好!可令他没想到的是,早朝向全体官员通报的时候,却遇到了障碍。又如杨光华预料的,他刚通报完毕,就有人发难。御史中丞林清明向皇上发问:“皇上,大宋自从跟辽国定下《澶渊之盟》,连年赔钱赔绢,加上跟西夏的战事,钱粮出的多进的少,还有前朝后期江淮连年水灾、北方旱情不断,百姓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间已有对朝廷不满的民谣,在这种情况下修缮一下景灵宫倒也无可厚非,可要另行新建,臣以为不妥,特请皇上考虑。”
门下省给事中肖永健附议,说:“皇上青春方壮,正是创业进取的时候,我们为能在徽宗朝效命而自豪。可是,如果朝廷只为满足自己的一点私欲、或者虚荣心,而大张旗鼓搞工程建设,这显然不妥。景灵宫不同于画院。画院是一项文化设施,他承载着大宋的历史和文化。而景灵宫是祭祀先皇和祖先的宫殿,有现成的并且一直在用,对破败的地方进行修缮当无异议,再建新的不就是劳民伤财么?。”
这两个大臣的发言,令徽宗一时无言以对,蔡京也张口结舌。朝堂上一时陷入了静默。此时,又有三位大臣附议,支持他们,并且还有多人在左顾右盼,这些人基本是见风使舵者,如果附议的人多,反对另建景灵宫的人势盛,他们就会公开站出来助力。显然,两大臣的发言切中了要害,并且与他们持相同观点者不在少数,若这种情况不能快速改变,蔡京的方案就会被推翻。很多人看到,徽宗和蔡京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既尴尬又不安。特别是徽宗,扶着御座扶手的两手已经开始发抖,显然十分焦急。虽说,只不过是因为一个宫殿的建设问题,并非什么特别重大的事项。但这是徽宗亲政以来,第一次把已经首肯了的事情拿到朝堂上来,让大臣们共议,倘若被大臣们在朝堂上推翻了,皇上的脸面往哪儿搁?不就等于把皇上的尊严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