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其他类型>顾七她只想种田> 第三百四十六章 河道决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四十六章 河道决堤(1 / 2)

四月中旬,柳江和黄山海带着五十车新货顺利赶回麓山郡,而与此同时麓山郡内也发生了件大事。

麓山郡接连下来大半个月的雨,终于郡城外最大且地势最低的一条主河道北麓河不堪重负,部分河道决堤了。索性河道缺口区域附近没有村落房屋,只有几是亩薄田和几里地的荒土,为此损失并不严重。

不过即便如此,衙门也不能什么都不做,任由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毕竟谁也不知道渝中的雨还会不会继续这么下下去。

可耐何朝廷已经许久没有发抚恤下来了,麓山郡府衙可用的官史衙役一共也就这点数目,渝中附近又没有边军可用借调。想要修巩河道就只能另外雇佣大量百姓做河工才行。

可雇佣百姓哪有那么容易的,即使刘守正在麓山郡颇有威名,百姓也对其尊敬爱戴有加,但真想要一文钱不掏,就让成千上百的百姓自愿去做河工,确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

毕竟做河工和不是寻常琐事杂事,若只是小事,百姓们出于感激之情想来多是愿意帮府衙大人的忙的。但是河工却不一样,做河工不仅是风险大,伤亡率高,且还十分耗费体力,即便麓山郡的百姓可以不收官府的工钱,但不能不让河工们吃饱饭吧。

可现在,在麓山郡内要让那么多人同时吃饱饭可比给工钱还要难上许多。

衙堂上,刘守正且退了其他人手,只留了通判王和彬和同知贺庸。这两人是刘守正一手提拔,跟在刘守正身边许多年,算是十分得用的自己人,麓山郡眼下的情况复杂,河道修缮的事由不仅仅事关民生,更关系着朝廷往后对渝州府的看法,对麓山郡的看法,同也关系着巡查使对自己任期内的评注,一但事情没处理好,自己原先部署的,打算在年底前调任上迁一步的计划随时付之东流不说,说不准连现在的郡守之位也保不住。

渝州府三年大旱自己都熬过来,刘守正实在是想不到自己在临门一脚前竟还要遭受如此磨难。

但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该要想的办法就得好好想,不求能马上解决问题,但求事情不要进一步往糟糕的放心发展。

这也是刘守正且退了其他官吏,只留了两个自己人商议的原因。特殊情况下或许就得用上一些特殊法子,但这些发自暗地里能使,明面上却不能言说,以免被有心人人抓了把柄,或许以后就会变成官场升迁上的一颗绊脚石。

“大人,北麓河目前有三处位置缺口,两处情况还好,下官明日带上衙役,寻了石料土材就能补上。但另有一处,缺口长达足足半里地,虽河岸两侧皆是荒地,可若就由着着缺口陆续扩张崩裂,水患迟早会影响到麓山北,习水县下首的几个村子。”说话的是掌书记贺庸,贺庸此人本是同进士出身,若是出身好些,再运作的当,同进士的身份至少也可以能谋个八品县丞做做,耐何贺家家境贫寒,朝中亦是无人较好,更无处可运作,待殿试后,贺庸便一直被滞留在京都,无人搭理。

贺庸是临杭人士,在京都并无住处,进京赶考后便一直租用在京城外临郊的村子里。这一住就是三年。

天子脚下寸土寸金,哪怕至是京都临郊村落里的一间破瓦房,每月的租金也需要不少钱。贺庸一直谋不到官职,又无其他进项,只能每日去城里摆摊给人代写书信,勉强度日。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贺庸在京都待了三年都求不到一个出路,无奈之下只能在同乡的介绍下返回临杭谋生。

贺庸一回到临杭就在机缘巧合之下投入了刘守正名下,做了刘守正的幕僚,当时刘守正的还不是一方郡守,仅仅只是临杭府的一名推官。按照大康的官员制度,推官为于个府的佐贰官,隶属于京兆府的推官为从六品,其它府的推官则为正七品。

刘守正自身能力不错,加上又有临杭刘家在其背后运作,或又有几分运气使然,不过短短几年的功夫,刘守正一路升迁,做了一郡守,官至正四品,而贺庸便也在刘守正的运作下从一个七品地方官的幕僚做到了一郡辅官同知,从六品的官职。各地同知分管不用,用处也不同,但一般郡城的同知由分掌巡捕获、粮务、屯田、水利、江海防务等职责。

麓山郡城外河道决堤,本就是同知管辖之内的事情,贺庸早在前几日雨势不断时便亲自带人去个处河道巡视过,但苦于手头上可用人手不足,加之也早前也存了一点侥幸之色,总想着待雨停了,河水自然能消减下去,这事便一直拖到了今日。

想到这里,贺庸面露愧色,又道:“大人,其实以如今的近况,光是修补河道决堤部分怕是远远不够的,若是这大雨再连着下上半个月,崩裂的河段只会越来越多。”

“如此看来,我们得抓紧时间召集人手将几条主河道先加固才是。只是...”通判王和彬说着顿了顿,面露难色。

通判正六品,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修建河道加固河堤之事需要招用河工,又需要挪用府中税银,这事就归通判管理。

而王和彬之所以说到此处却再也说不下去,无非就是因为如今的麓山郡郡府早就成了个空壳子,三年大旱,半点税赋没收上来,哪里还有银子可以挪用道河道上。

“要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