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官记载,这些开国凉皇的黄家护卫营,到大凉立国时,十不存一,只剩下三百多同族之人。
为感念功绩,开国凉皇特封黄家当代家主为超品国公,世袭罔替,并赐天下第一世家之匾为证,可谓享尽殊荣。
如果仅仅只是保护开国凉皇,三百多年来,黄家也不会一直存活至今,黄家与东州沈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哪怕黄家有如何尊崇的地位,但历代凉皇的贴身护卫,都有黄家族人的身影。
可以说,黄家族人仿佛就是为了保护凉皇而存在的,这一保护就是整整二百多年,直到五十年前,方才禁止了这项条例。
之所以废除,并非忌惮黄家的位高权重,主要是二百多年的护卫,黄家子嗣基本所剩不多,仅仅维持在一两百人左右。
看似护卫凉皇,没有什么危险,但恰恰贴身护卫才是最危险,因为你不知危险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
二百多年的时间,十几代的凉皇,不全是安稳待在皇城,度过自己平安的一生。
刺杀、敌袭、御驾亲征、甚至抽调贴身护卫前线作战,这些都是很正常,正是在这种未知的危险存在下,黄家族人始终保持在不过三百来人的规模。
虽然黄家族人,以替保护凉皇身死为荣耀,但五十年前的凉皇,感念其忠,不忍家族子嗣凋零,方才下旨废除。
但五十多年的发展,黄家族人也未迎来大规模的
增长,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其一,黄家如此世家身份,始终与凉皇紧密联系一起,家族之人自然各个都有傲气,对寻常世家都很难看的上眼,哪怕是看上了,也得通过黄家考验,同时还得入赘。
这样以来,在联姻一块家族子嗣自然不会那么大。
其二,虽凉皇废除护卫一职,但能生在黄家的,还是有不少的优秀族人,不说遍布大凉各地做官封侯,但起码也是半壁左右。
而且大部分都是一方武将,坐镇边关,而这么多年下来,边关连连战事,武将伤亡自然便高了不少,而黄家族人的伤亡更是居高不下。
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被敌军针对,大凉第一世家,哪怕是敌国也听过,倘若碰到,将其斩杀,基本上是敌军首要之事。
正是这多方面原因下,第一世家的黄家,其族人规模始终过不了三百人左右。
说起来也算是幸运,在废除护卫一责后,当时的凉皇给了黄家一块安置的地方,黄家选择居住的地方,正是南州南部的一郡中。
之所以选中如此偏远,主要还是黄家先祖便生活在南州,正是他们的这一选择,反而让黄家逃过京都动乱、大凉四分五裂的一劫。
本来南州便极其偏远,消息闭塞,加之黄家到来后,又十分低调,可以说,现在的大凉,也就除了几位皇子知道第一世家的黄家,其他的一些人,哪怕是国公都得想一会,足以看出
这黄家平时有多低调。
而如今,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此低调的黄家,却是悄然西进,而后一路北上,来到蒙州城,不用想,这蒙州城日后怕是得更加热闹了。
黄家走的路线不复杂,先西进交州,而后一路北上,虽然路途遥远,但每过一地,都会提前告知当地最高主政官。
不夸张的说,这几州的州牧收到消息,都吓了一跳,在反复查找资料,又多方打听后,才确定了这黄家,还真是第一世家。
别说这几位州牧都惊动了,整个三司也是知晓,并且以最快的速度,上报苏祁安。
黄家能够在上千里的路程,期间没有遇到一点危险,靠的可不是本身车队实力如何,而是苏祁安下令各州,务必竭力路上接应,否则,光凭几百人的车队,上千里的路程,怎能一点伤亡没有。
可以说,这位黄子澄,黄国公从出发开始,他的行踪路线,就在苏祁安的眼皮底下。
而这,估计也是黄子澄想见到的,反而从容上路,对这位超品国公黄子澄,苏祁安不说多么了解,但通过这段时间的问询,基本上有了个大概的印象。
此人对待苏凉皇室忠心耿耿,如果不是路途遥远,在京都保卫战时期,怕都得第一个冲过来,誓死保护先皇。
听闻在得知京都事变,先皇归天,这个黄子澄就想带着全族三百多人,北上入京都欲要找二王讨个说法。
如果不是南州牧顾华,
竭力阻止,以这位超品国公的性子,怕早就到了京都。
顾华的阻止也是一片好意,虽说黄家是大凉第一世家,黄子澄又是超品国公,但今时不同往日,本身黄家族人不多,就算全部去了京都,不说能讨到什么说法,很可能会被二王给囚禁。
第一世家的名头,最多也就是一个名誉,在盛世大凉,无论走到哪里,谁都得相当尊重,毕恭毕敬,不敢造次。
可如今大凉早就成了乱世,看的是谁的拳头硬,谁才是老大,至于几百人的第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