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钢铁产量超过了四干五百吨,能够制造出数万吨的战列舰和16英寸的重炮,可是总装备部最终却给了我们这样的垃圾。”
在第16装甲师驻地内,杜光亭很是不满地将装备清单丢到了一边,抱怨着交给他们的装备。
作为较晚成立的装甲师,第16装甲师的装备水平相比最老牌的6个装甲师有些差距,在他们完全淘汰獾式二型坦克,装备上獾式三型坦克和荒漠猫重型坦克的时候,第16装甲师的主力依然是獾式二型坦克。
而除了装备质量外,第16装甲师下辖的坦克也要少于老牌的装甲师,在经过改革后,老牌装甲师的装甲团都编有三个装甲营,而他们只有两个。
这些杜光亭都能够理解,因为整个亚约的装甲部队都在逐渐换装,中国装甲师的数量也进一步扩大,步兵师也要配备一定的装甲车辆,这都在吞噬着中国的坦克厂产能,受限于军费国际影响等原因,在转入战时轨道前,只能优先保证战斗力最强的老牌装甲师拥有完整的编制和最好的装备。
但是杜光亭不能接受本来应该配备的坦克和坦克歼击车最终却变成了轮式战车和加装了火炮的装甲运兵车。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装甲部队,开战后将会在第一时间进向英国人发起进攻,是中国陆军最锋利的矛头,这样的装备根本无法匹配装甲部队的任务。
但是很快,杜光亭就明白为什么会给他塞入这么多的“垃圾”了,上级直接了当的告诉他,为了更好的应对和英国可能爆发的战争,中国陆军需要组建专门的“游骑兵”部队,这些游骑兵将会在开战后进入伊朗等地进行特殊作战,也可以称作游击战,而这支部队要从他的部队中抽调人手。
至于为什么选择他的装甲部队,是因为英国并不是那些连子弹都造不好的土著国家,想要单纯依靠有限的火力和机动能力来给对方造成较大麻烦的战术已经彻底行不通了,说直白点就是单纯依靠轻武器和畜力机动是绝对不够的,因为英国这个中国必须要面对的对手火力更为强悍,机动性也更强。
之前中国数次鼓动的反英起义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那些只有轻武器的游击队在面对英国人配属的大量装甲车辆时十分无力。
不说用于正面战场的装甲车了,即使经过简易改装的装甲货车都够游击队受的,在镇压行动中为了应付这些神出鬼没的游击队,英国人将部分卡车进行了改装,这种改装十分简单,只不过在车体正面焊接了部分装甲,然后在货箱的位置设置了一个夹层,中间用沙袋填满,然后再装上2挺大口径机枪和几挺冲锋枪就可以有效的遏制游击队对车队的袭击,
这种简易的车辆成本非常低,但是对付请装备的游击队还是足够了,有时候英国人还在他们的车辆装备了20mm机关炮,这使得他们可以免疫机枪和步枪等单兵武器的中远距离攻击,游击队每一次都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才能得到一点可怜的进展,双方爆发的战斗几乎可以被成为单方面的屠杀。
所以能够应付英国部队的也只有机械化部队了,而不装备坦克和突击炮这种重型火力,主要是考虑到面对的敌人多是后勤部队,
他们主要面对的主要火力是装备有机关炮的步兵战车以及拖曳式反坦克炮的后勤部队,游骑兵所装备的50mm反坦克炮,82mm迫击炮弹的装甲车以及有20mm机关炮的轮式车辆足以应付,
此外,坦克等重型装甲车辆对后勤的依赖以及损耗后不易补充等问题也让他们不适合特殊作战,毕竟坦克炮没办法像迫击炮和反坦克火炮一样轻松更换一个搭载平台,一旦损失会让渗透部队失去很大一部分火力。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杜光亭的部队,是因为吴禄贞的推荐,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装甲部队指挥官,吴禄贞非常关注装甲部队的建设,尤其注重装甲部队军官的培养。
而杜光亭本身就是一名出色的军官,在军官候补生学校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完成军事科目,专心致志完成射击,操练,击剑,骑马等训练项目。
在毕业时军校校长给他的评语是:“在射击和操练方面非常出色,击剑,骑马等项目也能胜任,此外这个青年性格坚强,有极大的意志力和高昂的热情.....守纪律,时间观念强,有高度的责任感......总之,他是位能干的军人。”
军校出色的表现让他很早就进入吴禄贞的视线,之后他便在吴禄贞的关照下进入装甲部队服役,在装甲部队中他的表现也非常亮眼,他指挥的部队训练成绩最为出色,军纪也十分严格。
他甚至要求手下军官都必须学会打猎,直到厮杀和追踪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要求士兵们坚韧不拔。
之后在他调离指挥其他部队时,他的继任者在描述杜光亭时写到“他所在的连事实上变成了‘杜光亭连’。”
出色的治军能力让杜光亭的部队一直是中国装甲部队中的佼佼者,而特殊部队也只有最强悍的士兵和军官才能胜任,
总参谋部充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