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接过书,见是《诸蕃志》半,便开口道“顾知府想问的是,我对泉州港了解多少吧?”
顾正臣靠在椅子里“都说一说。”
李承义略一思索,认真地说道“泉州上古为百越地,秦始皇二十六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汉高祖时,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
顾正臣仔细听着,不得不佩服,李承义对泉州的历史很是熟悉,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李承义继续讲述“唐代后期,割据混战,许多中原百姓被迫入闽。到了五代十国时,王审知的出现改变了泉州,顾知府是北方人,应该不知道此人吧?”
顾正臣面色肃然“我虽来自北方,可对于王审知这等人物还是知道一些,他被称之为开闽尊王、开闽圣王、忠惠尊王,宋太祖更是称其为八闽人祖。”
李承义惊讶地看着顾正臣,没想到他还知道这些,整了下衣襟,继续说“没错,王审知可以说是闽中人不能忘记的先辈。他有一句话,可进献给咱们的大明皇帝。”
顾正臣瞥了一眼李承义,让他说话小心点。
李承义没有领会,沉声道“王审知喊道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在五代十国时,王审知尚且能明白这个道理,而我们的皇帝……”
“咳!”
顾正臣打断了李承义“王审知最多只能算是闽王,偏安于福建,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对外,闭塞没有出路。但大明王朝不一样,朝廷拥有江浙等富饶之地,何况当年王审知对外也没那么多海寇。继续说泉州事。”
说事归说事,你别总往老朱身上拐,万一传到老朱耳朵里,那刀子也能往你脖子上抹下的。
李承义这才醒悟过来,继续说“在王审知治理之下,当时福建出现了两大港口,即甘棠港与泉州港。至宋哲宗时期,朝廷在泉州设了福建路市舶司,其与广南东路、、两浙路市舶司一起,并称为三路市舶司。至于南宋嘉定时期,泉州市舶司迎来一个提举,这个提举便是……”
顾正臣看着李承义将《诸蕃志》拿了起来,重重地说“赵汝适!”
李承义低头看着《诸蕃志》“没错,就是此人。赵汝适并没有真正出海远航,但他从形形色色的海商口中了解到了他们来自何处,知道了海外的物产、风情。这《诸蕃志》里,记载的海外诸国有五十八个之多,有些国度,遥远得超乎想象。”
顾正臣将目光投向《诸蕃志》,不得不承认,赵汝适写的这本书是一部了不得的著作,地理方位,物产,王室风俗,百姓风俗,民族性情等等,都在这里有相当详实的记录。
而当年的赵汝适,就是在泉州看到的海外。
李承义继续说“在宋代时,泉州港盛况空前,原本只属于广南东路市舶司的一些特权,朝廷也给了福建路市舶司,即准许市舶司拿出一部分官钱,用于招待海商。南宋偏安一隅,朝廷极是倚重泉州港,加之当时管理泉州港的多是清廉之人,繁华一时……”
顾正臣微微点头。
对于市舶司而言,相应官员是否清廉直接关系整个市舶司的运转。宋代市舶司的兴盛,除了时代的因素之外,确实还有官员的因素。
李承义将《诸蕃志》放了下来,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宋灭元始,泉州港成为第一港。元廷当年也并非完全野蛮,当年元军攻陷临安之前,元帅伯颜就派人至泉州招降‘素主市舶’的蒲寿庚兄弟。’”
“蒲寿庚?”
顾正臣微微凝眸。
李承义点了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继续说“元时,泉州港更进一步,无数船只停泊于此,元廷对外重海事,生意无数,来往海商数不胜数。说句不太中听的话,朝廷禁海是大错……”
“你认为禁海是大错,那你认为该如何?”
顾正臣问道。
李承义直言“自然是效仿宋元,开航海,行海运,通诸蕃,以贸易兴盛泉州府。只有这样,泉州府才能恢复往日繁华盛景,百姓才能因商而殷实,至少饿不着肚子。”
顾正臣闭上眼,沉思良久,问道“你父亲是个豪爽之人,关系甚广,他一定认识不少精于海事的船家吧,写信给他,让他找几个人带到晋江城,越快越好。”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