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话伏下身去,咚咚咚地磕了几个响头。
“先生快起来说话!”庆贞帝连忙起身相搀,同时自我解脱般补了一句,“唉,皇兄也曾这么说。”
李世忠始终防贼一样防着外廷的官员们,他们大多知道宫里有两位娘娘有喜,但先皇的遗言孟良卿等人则完全不知道,听小皇帝如此说,心里不禁长出了一口气:这就好办了。当即爬起来双挑大指赞道:“先皇深明大义,真不愧我大明一代明君!万岁,臣曾言:‘生于帝王家,当谋天下事,为了万千庶黎,有些感情、有些人,都是必须牺牲的。’万岁莫辜负了先皇的殷殷之期,更当以国为重。”
“可是,可是……朕真的不忍心啊!从小皇兄就最疼爱朕,再怎么说,也是皇兄的亲骨肉……找个地方把他们养起来,嗯,哪怕是隐姓埋名,朕保他们母子几人一世衣食无忧总可以吧!难道,这也不行吗?”
“万岁,人无伤虎心,虎有吃人意。不需要等十几年,甚至都不需要是先皇的嫡亲血脉,只要留下一丝可乘之机,难免就会有宵小趁机作乱——随便哪里抱来个娃娃,一口咬定……那便是天大的祸乱啊!万岁,刘项反秦之初,拥立的是楚怀王吧?待其做大,试问怀王在哪里?即便是国朝定鼎,也曾有过类似的传言……”孟良卿步步紧逼。
庆贞帝陡然一惊,额头上冷汗涔涔。他知道,孟良卿嘴里的“传言”,本就是太祖朱元璋曾亲手做下的事情:元末白莲教首韩山童起义失败就戮,刘福通拥其子韩林儿为“小明王”继续拉队伍造反。太祖爷本是刘福通部将,刘福通被张士诚所杀后,太祖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故事将韩林儿接至自己军营,继而打着小明王的旗号顺利接管了起义军的大部。待到大事底定,便叫廖永忠将韩林儿溺死,自己登基称帝。图大业者杀人须不眨眼,牌坊更要树立得光芒万丈——为了表示不忘明教初心,国号便定为明!
见到朝夕相伴的小皇帝脸上露出这副表情,孟良卿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于是发动了最后一击:“万岁,倘留后患……万岁莫忘记,当年唐太宗可是将李建成、李元吉几家老老少少屠得干干净净鸡犬不留的!臣不识时务断做不得魏徵固死不足惜,百千藩王可都是太祖血脉!臣亦曾言,‘小不忍则乱大谋’。臣愚钝,冒死斗胆而谏:万岁百年之后,何以对先皇、何以对太祖哉!”到底是老狐狸,为了表现自己的“忠”,顺带着还阴了魏徵一道。
“唉。”庆贞帝重重地叹了口气,颓然道,“先生教训的是。”
次日,宫里传出消息:先帝的两名嫔妃哀思过度,自愿以身相殉。
清流们纷纷上书,大赞二位娘娘深明大义节烈无双,要求圣天子旌表其族。一个个正义凛然的嘴脸上实在藏不住喜悦,他们知道:至此,自己的“拥戴之功”算是到手了——尽管现在圣天子还浑然不知,但不久后就会通过各种途径看到自己在帝国“生死存亡之际”“铁肩担道义”的壮举、自己的名字,史书上也会被大书一笔!
李世忠一派依然选择了沉默。确实不能怪他们:一则这确是先帝遗诏;二则这件事实在太过敏感,哪个敢出头,一顶“不臣之心”的帽子是断断摘不掉的;第三,摆明了立场直接威胁新天子?任谁也没这么大胆子。
两个有妊的嫔妃“自愿”殉先帝而去的真相,外廷百官或许并非人人皆知,但在宫里则是公开的秘密。终于有人坐不住了。
康妃。
按照身份地位来讲,康妃真的可以算个苦命人。从太子选侍熬到太子登基,根据母以子贵的普遍规律,皇子虽不是嫡出,就算不能封后,一个皇贵妃的名头总跑不掉吧?不成想老公是个短命鬼,当皇帝一个月,那把龙椅还没在屁股底下坐热乎就两腿一蹬殡天而去了!好吧,一手拉扯大的孩子继了大统,好日子该来了吧?才怪!孩子很好,但年龄太小,性格也实在有些懦弱——母子感情没话说,可终归不敢跟外廷那帮家伙来横的,眼睁睁看着自己和闺女被赶去冷宫,还被人暗算险些葬身火海,到最后也只能做出表面上的妥协。这些年,日子虽然过得还算衣食无忧,心里那个疙瘩却渐渐成了死结:抚养圣上长大的养母只有一个妃子的名号,这种事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啊!所有人都成天把忠孝节义挂在嘴边,临到自己头上,忠在哪里、孝又在哪里呢?
本来已经死了心,反正有吃有喝,就这么打发日子呗,没想到,短短几年,这个皇上也崩了!
新皇帝小时候自己也带过一两年,可康妃知道,他的感情跟自己并不怎么好。生下闺女,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拉扯三个娃,他就被庄妃领走了。夫君对自己的感情比对庄妃深得多,庄妃当然心里明镜一样,偶尔碰到都会甩几句闲腔,她养大的孩子平日里会被教导些啥用脚趾头都能猜出来!
两个嫔妃被悬梁自尽,充分说明了新皇帝的绝情和决心。联想到自己坎坷多舛的命运和女儿的生死,康妃决定要做些什么,为自己娘俩求得一线生机。
康妃不怎么识字。好吧,即便识字,治国理政方面也不可能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