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
无论是航天器内部的热循环和散热工作,还是航天飞机外部在发射和返回时的隔热工作,都是航天领域中的难题。
尤其是航天飞机或者载人活动的返回舱,在返回地面时,尤其是在距离地面80公里-40公里的高度以数米每秒的速度穿越密大气层时,返回舱表面温度会达到1000-&nbp;2000摄氏度,甚至更高。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热降温措施,整个返回舱将会像限石一样被烧为灰烬。
比如米国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的时候,其表面温度就曾超过两千度。
在失事时,超过一千五百度的高温从隔热瓦的缺口处涌入航天飞机内部,其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这是一起极为惨痛的航天事故,但更悲剧的是,因为各种小问题而导致的航天灾难,在全球各国在发展航空之路上并不稀罕。
徐川不想这样的灾难在自己的手中发生,那么星海号外层的隔热瓦问题,就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盯着手中的报告数据,思索了一会后他抬头看向翁筠宗,开口问道“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有解决方法吗?”
翁筠宗摇了摇头,回道“目前来说,最好的方法依旧是每次航飞后对隔热瓦进行缜密检查,以及及时更换隔热瓦。”
“除此之外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毕竟传统航天飞机上针对热障相关的优化设计我们都调整适配应用在了星海号上,后续再进行优化,难度很大。”
在航天飞机或航天器的隔热上,目前所使用的技术在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吸热式防热,在返回舱的某些部位,采用导热性能好、熔点高和热容量大的金属吸热材料来吸收大量的气动热量;第二种是辐射式防热,用具有辐射性能的镇合金及陶瓷等复合材料,将热量辐射散发出去。
最后一种则是烧蚀防热,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高温加热时表面部分材料融化、蒸发、升华或分解汽化带走大量热量的方法散热。
而这些技术,基本都可以融入到隔热瓦和隔热棉等外部材料上。
事实上,在材料学一直不断发展的今天,他们,或者说华国在航天器外部的隔热材料上的造诣,不说超越了如今的米国。
但至少,超越了当初米国航天飞机所使用的隔热瓦是没什么问题的。
然而这解决不了问题。
一千多度近两千度的高温溶蚀之下,隔热材料的性能再强悍,至少以目前的材料水平来说,也无法百分百的保证安全性能。
徐川点了点头,手指轻轻的在办公桌敲了敲“行,我知道了。这件事我会组织开会讨论的。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就目前而言,整体上来说,翁筠宗说的方式,的确是目前最优秀合适的方法。
星海号上使用的隔热材料,已经是华国研发出来的最好,性能最优异的材料了。
这个问题要解决,后续还需要想办法。
当然,这个问题的急迫度,也并不是那么的夸张。在后续的航天活动中,做好检测工作,也是应对的手段。
而且10-12次的航飞寿命,对于一架航天飞机来说,目前来说已经足够长了。
翁筠宗点了点头,道“其他的一些问题我们都有对应的优化解决方案,相对比而言,这两个比较关键。”
“嗯,好。”应了一声,徐川接着道“相关的具体工作你要严格把控,航天飞机上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大问题,不能轻易忽视掉。”
“嗯,我会紧盯着这一块的。”
讨论了一会星海号首航的数据和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后,徐川开口问道“星海号的维修检测什么时候能完成?”
翁筠宗思索了一下,回到“第一次航飞检查比较仔细,大概还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
提起星海号的航飞检测维修,那都不能用细致来系统了。
为了详细的检查首次航行后星海号的整体情况,航天基地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老牌航天集团的支持下,差不多将整架航天飞机大卸八块了。
虽然并没有拆成一个个的零部件,但以每一个系统为核心,比如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空天发动机、空气压缩机等等为核心部件的设备全都进行了模块化的拆卸。
而后,这些零部件迅速的经过了相关工作小组和原生产厂商的检测,以进行验证在首次航行中这些零部件有没有出现问题。
可以说就差没将它拆成一颗颗的螺丝钉检查一次再重新组装起来了。
当然,这种程度的检查维修,也能最大程度的确保星海号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