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由于非常锋利,没有那么疼痛。
古代用金针、银针,实则是冶炼技术落后,用普通的金属,比如铁针,容易生锈,会造成一些医疗事故,比如感染。
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感染可是一件大事,会要人命的那种。
但是现在的不锈钢材料,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而且,即便是古代的金针、银针,也并非纯金纯银,而是夹杂了一些其它金属,因为纯金纯银的质地太软,掺杂了其它金属,变成合金之后,硬度就得到大大提升。
即便是现在,银饰品的国际标准也是925银,而不是纯银。
现代针具,除了最普通的不锈钢针,还有许多其他合金针(镍、铬、钛、铂等等)、一次性无菌针(使用时无需灭菌消毒,即拆即用,用后即弃)、电针、远红外针……多种多样。中医也是在随着时代而发展的。
杨雪俊财力有限,暂时只能用不锈钢针。
而且老师说了,用最普通的针练习,都能“得气”,调动人体经络气机,那么用好的针,就更加容易了。
“我想化作风啊化作雨,这样才能勇敢去找你,希望没有我的坏天气,会有人陪着你……”
《羡慕风羡慕雨》这首歌很好听,也很应景,杨雪俊将其设置为单曲循环,百听不厌。
杨雪俊给自己针灸,练习了一番,效果很好,酡颜醉脸再现,浑身暖乎乎的。
别的不说,以后光是给自己针灸,就能彻底告别月经不调和痛经。
虽然说大的疾病,医者不自医,但是这种小病,身体方面的调养,还是很可以的。
“医者不自医”,说的是医生在给自己或亲人治病时,会受到主观情绪或心理因素影响,从而造成判断失误的可能,关心则乱,并不是说不能医。
历史上,自己给自己动手术、自己拿自己试药的名家不在少数,杨雪俊这种“小打小闹”不值一提。
她伸出手去,右手搭左腕,开始给自己号脉。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她跟着许大夫这么多天,自然早已初窥门径。
“切”便是切脉、号脉、脉诊。
每个人的脉象皆不同,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分别为: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每种脉象皆附有歌诀解释,说理透彻,形象生动,易学易记。
如果是圈外人,用手摸脉的时候,可能只是感觉它在一下一下跳动,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这是中医里面,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一个部分,没有传承,单靠自己琢磨,非常之难。
学习嘛,自然是要站在前人打好的基石之上,才能事半功倍。这也是杨雪俊要拜名师的原因之一。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后来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大约腕横纹向上一寸长,称为“寸口”诊法,分三部:“寸、关、尺”。
中医认为,人左右手的寸、关、尺部,分属不同脏腑,可以反映相应脏腑之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杨雪俊以前喜欢留长指甲,因为女孩子嘛,留指甲,做美甲,比较好看。
但是自从开始学习中医,就将美美的指甲给剪掉了。
因为号脉是不能留指甲的,要用手肚子去号,否则就会闹笑话,也会影响脉诊。
杨雪俊中医种子已经萌芽,天赋极高,虽然初学咋练,但是手法已然纯熟如积年老中医,她三指指肚轻轻一动,不用刻意寻找,就跟“吃饭”这种本能一样,非常精准地就搭在了“寸、关、尺”三部上。
搭上之后,浮取、中取、沉取,像“弹琴”一样仔细感悟。
浮取就是轻轻用力按于皮肤,中取则是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沉取则是往下沉,用力按至筋骨,捏骨寻筋。
寸关尺三部,每一部皆有“浮中沉”三候,称为“三部九候”。
不同的手法号脉,获得的脉象临床意义自然不同。
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这就有点像“茶道”,品茶时也有三个步骤,茶刚入口时,先遇到的是舌尖,舌尖的感觉最为敏锐,可以分辨茶的香味和淡淡的甜味。
然后,把茶含在口中,用整根舌头,不同部位的味蕾仔细体会,多滋多味,最后,香茗入喉,回味无穷。
品红酒也是一个道理,舌尖、舌的中后部以及吞咽入喉。
“一理通,百理明”,所以会号脉的中医师,往往也是品茗高手,喝红酒高手。
杨雪俊一边给自己号脉,手指轻动,体悟着“浮、中、沉”三个动作,她很少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