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正史不一定正,野史一定野
战斗十年能生存下来,最差也是升三级,对应的是副科。
大小也算个领导。
而这样的人真的很多。
无论是转岗还是分配,这些人都必须要妥善安置。
想想他们的年龄这时候多大
十五六岁离家,戎马十年,打上几场战斗,只要参与那都是有功。
这就是年轻的队伍,分配转业之后大小也能管上几个人,这已经很厉害了。
也就这个时候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后这个门槛只会越来越高。
没准三十岁的时候还在学校读书呢。
因为这个时候要求的也没那么多,等以后安稳了之后,单纯的知识分子已经排不上号了,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而这位祁领导比起来,年龄相比明显是有些偏大了,和现在那些年轻人比起来,就没什么优势。
这才急需一位能说得上话的人。
不要说以后怎么怎么样,走完这一步,才能考虑下一步,想的长远在这里没什么用,走路是一步一步走,事情是一点一点的来。
大部分的情况都是如此。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年龄越大,想法越多,胆子越小。
年轻人有朝气,年轻人如同初生的太阳。
年轻人只坚持自己的道理,别人说的根本就不在乎,既头铁又有执行力。
这就和打拳一样,老人练拳都有套路,一板一眼,规规矩矩,该是什么动作就是什么规矩,也就和走程序差不多。
年轻人就没那么多顾忌,热血上头之后,管你什么规矩,打烂你的规矩,我只认我的规矩。
乱拳打死老师傅。
三冲两不冲的,就能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当然这也是很多地方的通病,纵观古代的封建历史,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举个以前的例子,当过和尚的老朱,穷苦出身是真的厌恶腐败,对这些事零容忍,剥皮填草,杀到人头滚滚,可依旧有人在铤而走险。
清理了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络绎不绝,根本杀不干净。
到最后明朝变成了什么样子
祖训被改,饿殍遍地,还有明朝历任皇帝能活过四十岁就算是高寿了…………
如果非要说他们是修道求长生吃炼丹走的,所以他们都是傻子,吃死一个还不够非要排队去死,还是觉得那些太医都是彻头彻尾的庸医
后世之孙嘉靖皇帝,潜心修道不上朝,道家丹药也没少吃,为啥是少有的长寿之人呢
这里面的事越想越疑点重重,借用一句话,正史不一定正,野史一定野。
因为历史都是由人记载的,是人记载,那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弱点,为啥他们敢悍不畏死反对皇帝什么父死弟继,弟死子继,主打的就是悍不畏死的记载真实的历史。
问题是记载真的真实吗
这些史官当真不怕
还真说不好。第一,是为名而死,还真不怕,甚至还有点开心,因为他的后人肯定会对他大书特书,本身就是史官,青史留名。
第二,是因为他死了,有人给他兜底,照顾家族,照顾妻儿,以后家族的未来前途光明。
第三,想想为啥皇帝不换一个听话的史官
所以有那时候皇帝也也挺无奈的,因为他玩不过那些读书人。
读书人的心都脏。
暴君不一定暴虐,昏君不一定昏庸,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个人都能描绘。
大家学过历史的都知道‘焚书坑儒’,这个事情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到底为什么这样呢
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至今有些地方还没有做到,如果他的子孙能守个几百年基业,也不会说他是一个暴君了。
说起来‘焚书坑儒’,就不说‘焚书坑儒’中的‘儒’是方士了,其实还有一场更大范围的‘焚书’,持续了二十多年,而这件事就鲜为人知,除非是有兴趣特意了解。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李组长对这位心里也已经有想法了。
五城兵马司之分司,这里是四九城,李组长其实也需要这样的一个人。
双方属于是双方奔赴。
“他的年龄全是偏大了一些,不过这不是大问题,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经验也很重要嘛。”
许大茂也是连连称是。
就是李组长又陷入了沉思,这万一要是个坑怎么办
“那个阎解成……他也是一面之词,现在那个什么五鼠跟着陶先进,别人找不到,那些人又往北走了,暂时没问题,但这始终是个定时炸弹……你现在能确保四九城没有别人知道,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