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是万紫千红。
曹嘉仁在1905年第一次回乡的时候,专门在巴黎招聘了几个年轻的艺术家。
带到中国后就让他们去各地考察,挑选各地有意思的工艺品,标准就是要么能做成摆件之类放在家里的,要么好看而具有实用性。
这样的行动一直持续到现在,并且范围扩展到了印度、波斯与南洋。
虽然大多数艺术家都当成了公费旅游,可多多少少总会带点东西回来交差,就算最后忘了带东西回来,也会自己设计一个交差。
艺术家别的不行,但吹牛包装肯定行,尤其是他们精通西方审美。
按照这些艺术家说的做,不一定每个都赚钱,但每一个投资也都不大,只要押中一个赚钱的,就能抵消上百个产品的亏损。
中国参展团看不上这些东西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这些产品大多数都为了迎合欧洲进行了一些改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某位艺术家突发奇想的发明了丝绸伞。
伞面用的还是大红大绿的丝绸,上面刺绣或印染上了各种艳丽的图案。
曹嘉仁看过之后很无语,却在欧洲卖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