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和林君是发小,他们生于农村,从小一起长大,小学到初中他们都在一个班级,所以在关晓猥琐发育之前,他所有的事情林君都是一清二楚。
关晓是一个很有学习天赋的人,尽管他是班级里最会逃课的人,但每次考试他基本上稳居前三,而且大多时候都还是班级里的第一名,林君经常问他,说:“关晓,你是怎么学习的?为什么同一个老师,同一批学生,同一个教室,上同一堂课,我这么努力成绩都只是中等偏上,而你两天打鱼五天都在晒网,成绩却比我好那么多!”而关晓的回答总是让林君很无语,关晓说:“因为我是野孩子啊,我爸妈管不到我,老师也对我又爱又恨,我可以自由发挥,思想不受束缚。”
以前林君只是觉得关晓这样的回答完全是一种敷衍的回答,可是几十年过去了,林君自己也曾经深入的参与过,关于“如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学习天赋”的研究工作,最终得出的结论与关晓当时告诉林君的答案,竟有些不谋而合。当时关晓的家庭背景是,他父母都没有文化,又常常忙于农事,对他缺乏管教,关晓只要不犯什么大错,他父母几乎都不会管他,而老师们不是没有跟关晓的父母反映过他逃课以及各种不守纪律的问题,但关晓的父母又从来都没有认真的配合过老师们好好的管教过他,久而久之,老师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让关晓总是考第一名呢!
关晓的学习天赋,其实更体现在他的思维方式,马克思说过要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都还只是流于表面,都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自由”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
林君上了大学以后,接触到了一门学科叫“量子力学”,当中提到了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概念叫“量子思维”,林君这才对“自由”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知,量子力学研究的是微观世界,而我们所熟知的经典力学,研究的则是宏观世界,“量子思维”对应的则是“经典思维”。
举个例子,经典力学里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这里不做物理学概念的探讨,只说惯性定律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影响,毫无疑问,对惯性定律的认知,会让我们形成惯性思维,乃至形成了“惯性直觉”。
我们常常在探究一些事物变化的时候,往往就是基于现有的事物变化,而做出惯性思维,或者说是惯性直觉的判断,比如我们在买彩票的时候,会刻意的研究数字的变化规律,但是数字的变化本身就是没有规律而言的,它只取决于概率,而我们在自以为发现了某些数字的变化规律以后,就会基于所谓的“规律”做出惯性判断,而对于我们人类这个整体而言,大家思考和判断事物的方式,都有一致性,也就是你发现的这组数字规律,绝大多数人也能发现,而一旦绝大多数人在买彩票的时候,都选择了这个数字,那么这个数字就脱离了其呈现在的客观世界的固有概率,所以我们常常会做出错误的选择,而这样的方式,我们也称之为“主观陷阱”。
可以看出经典思维会受限于外在事物的变化,会容易让人形成一种定式思维,我们常常说的“一根筋”,其实就是对经典思维的一种诠释。而量子思维,则强调反对人为的主观干涉,让其自然而然的跟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道德经》里讲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治,其实讲的就是量子思维,量子思维亦是一种“反直觉”的思维方式。
这里不是说经典思维就是错的,不好的,而是要强调量子思维才是更适合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总体而言微观决定宏观,宏观反映微观。关晓在“受教育”方面,确实是契合了量子思维,所以他的表现就是“学习天赋”比别人好。只是关晓这种从小就缺少外在约束力的人,最终也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后面章节会提到)。
关晓的学习成绩一直是拔尖的,可是高考那会,他却破天荒的发挥失常,考了他成绩生涯的历史最低,那年他从班级里的第一名,变成了倒数,关晓一直都是一个很自信的人,这件事情对他打击很大,林君甚至看到了他独自躺在玉米地里,一躺就是一天,他平常都是一个活泼好动的人,而高考那段时间,他整个人像失了魂一样,没有了精气神。而林君超常发挥,考到了北京某所高校。
其实在临近高考的那一年,林君隐约感觉到了,关晓的变化。虽然林君和关晓没在同一所学校上高中,但他们毕竟是发小,所以大部份的节假日时间,他们都能遇上,离高考还有几个月的时候,林君明显感受到了关晓的紧张,他竟然破天荒的开始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只是结局,真的出乎意料。
林君很想知道,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那时候,林君跟关晓之间似乎多了一些隔阂,他不爱跟林君说话,甚至有时候刻意躲着林君,他们之间甚至断了好几年没有联系。直到许多年后的某一天,他们不再是学生模样,在一次醉酒后的释然时,关晓才跟林君吐露心扉,关晓说高考那一年,他突然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从不管他的父母,都开始各种督促、压力他!关晓家里其实比较贫苦,父母的认知又比较局限,他的家人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