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李斯的话语,冯温心中猛的一颤,面色却波澜不惊,仅是以一抹不易察觉的犹豫转瞬即逝。
随后躬身行礼,声音中带着几分敬意与谨慎说到:“相国大人深谋远虑,在下佩服。”
李斯轻抚胡须,眼神深邃,说到:“既然传国玉玺已被蒙毅带走,他身边又有高手相助,冯温先生就替我办另一件事吧。”
言罢,他带冯温来到书房内,在一个暗格中,指尖轻扣暗格,取出一叠泛黄的图谱,递到冯温手上。
“这上面是当年皇帝陛下命我攥刻传国玉玺时所画图谱,你去眉县找墨家公输堂的人,秘密再次攥刻一枚。”
冯温接过图谱,眉头微蹙,不解之色溢于言表:“相国大人,世人皆传传国玉玺乃和氏璧所制,既已雕琢为玺,何来材料再铸?”
李斯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神秘莫测的微笑:“和氏璧之说,不过坊间流传,被皇帝陛下藏于骊山陵之中。真正的传国玉玺,实则蓝田玉雕琢而成。切记,陛下灵柩暂留七日,七日之后,新的传国玉玺务必归来。”
冯温听完恍然大悟,手里捧着李斯所给的图谱,简单向李斯行礼之后便转身匆忙离开。
看着冯温离开,李斯也随即走出府邸前往咸阳城外,迎候始皇帝的灵柩返回。
咸阳城外,白幡猎猎,大秦士兵身披素缟,分立两侧,哀思弥漫。
咸阳城楼之上,号角低沉,钟鼓齐鸣,哀乐悠长。
帝国都城内,文武百官跪在城下,纷纷泪如雨下,哭泣声与哀乐声相互交织。
胡亥骑于高头大马之上,走在最前面,面带哀容,却难掩其内心复杂的情绪,努力压制着心中的激动与得意,左右来回望着文武百官。
几个月前,浩浩荡荡的东巡队伍从这里出发时还是昂首挺胸,如今却是每个人都垂头丧气,跟随东巡的大臣们也都一个个以殉葬的理由身死,装在棺椁内,跟在始皇帝灵柩之后。
随着始皇帝灵柩缓缓靠近,左右丞相李斯与冯去疾并肩而立,齐声高呼:“迎先帝灵车!”随即,咸阳城内外万民与士兵百官齐唱秦风战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在哀乐之声中,始皇帝的灵柩缓缓驶入咸阳城内。
百官跟随在后面,当灵车走过咸阳城街道,大秦帝国都城的百姓纷纷身着白衣跪在街道两旁,来迎接他们这位伟大君王的灵车回到咸阳。
比起帝国文武百官的哀哭,咸阳城中百姓的哀哭更显真诚了许多。
人们跪在街道两侧,看着胡亥在灵车之前骑着高头大马,脸上虽是悲伤,但依旧掩盖不住那种趾高气扬的得意之色。
这让城中百姓的哀哭又多了另一种原因,他们不仅是在哀哭他们的君王离世,更是在哀哭自己未来命运的未知。
此时的上郡军中,公子扶苏在白亦非与公孙惠两人的护卫下,也已经返回大营。
面对着始皇帝驾崩于东巡途中的噩耗,公子扶苏得到消息时,几度因悲伤过度而晕死过去。
经过北冥烨的救治,苏醒后的扶苏,没有片刻迟疑,立即在军营中央设立起庄严的祭坛,邀请天地共鉴,在千里之外的上郡之地祭奠始皇帝。
这里的庄严肃穆以及人们的悲痛之心,比起咸阳城那里要显得更为真挚。
扶苏步履蹒跚,在北冥烨的搀扶下,缓缓步上那由青石铺就、直通天际般的祭台。祭台上,九口青铜大鼎巍然屹立,八口青铜簋错落有致,其上摆满了各式精致的青铜器皿,里面盛满了用于祭祀的佳肴、美酒与果脯,每一物都透露着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悼。
公子扶苏双手捧起玉璧,眼中泪光闪烁,声音哽咽,高声诵读着祭词:
昔我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乃筑长城以御外侮,修驰道以通四方,书同文以化万民,车同轨以促交流。
此皆始皇之伟业,垂范百世,不可磨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辈子孙,谨遵古礼,设祭于斯,以表敬仰。
字字句句,皆是对始皇帝无尽的敬仰与怀念。
祭词终了,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双膝跪地,泪水如泉涌般滑落,将衣襟浸湿。
自塞外归来,公子扶苏悲痛昏死过后醒来,便立刻令人设立祭坛,始皇帝临行前所托,北冥烨还未来的急告知,本想着借此机会,让长城军团士兵化悲愤为力量,提升士气。
如今北冥烨看到公子扶苏如此悲伤,心中五味杂陈。
随后轻轻蹲下身子,向公子扶苏劝说到:“公子切勿过度悲伤,今日公子邀祭皇帝陛下,乃是以全人臣之道,不过当下却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