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窑洞玻璃厂内,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一个关键的计划上 —— 利用从航天器上搬来的抽水机抽取甲烷作为燃料,用附近的沙子进行烧制玻璃的试验。这是一项充满挑战却又至关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在土卫六上建立可持续生存环境的长远目标。
机修厂工人王强站在人群之中,他是一个非常普通却又极具适应性的打工人。王强的打工经历十分丰富,在地球上,他辗转于很多工厂做工。从机械制造工厂到电子元件组装厂,从化工原料处理车间到小型的手工艺品加工厂,他都留下过自己的足迹。只要给钱,他就愿意尝试各种工作,也因此积累了各种各样的技能和经验。这种丰富的经历让他养成了一种极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面对复杂精密的仪器设备,还是简单粗糙的手工工具,他都能快速上手操作。
此刻,王强和几个工程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将航天器上的抽水机搬运到甲烷湖泊与窑洞玻璃厂之间的合适位置。王强虽然看起来其貌不扬,但他那双粗糙的大手在操作设备时却显得格外灵活。抽水机被放置在一个特制的支架上,支架深深插入冻土之中以确保稳定,周围用一些简易的防风罩围住,尽管土卫六的大气流动相对缓慢,但这样做可以减少因意外碰撞或者强风(如果有的话)对抽水机造成的影响。
在连接抽水机与甲烷湖泊的管道铺设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小觑。由于土卫六的低温,管道采用了多层复合结构。最内层是一种特殊的耐甲烷腐蚀的材料,中间层是厚厚的保温材料,用来防止甲烷在运输过程中因为热量散失而液化或者冻结,外层则是高强度的防护层,以抵御可能的外力破坏。管道沿着山坡蜿蜒而下,技术人员像对待珍贵的宝物一样,仔细地将每一段管道连接好,并用特殊的密封胶确保连接处的密封性。
在铺设管道的同时,另外一组人员开始对抽水机进行改造和调试。王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首先检查了抽水机的动力系统,在土卫六的低重力环境下,抽水机原有的动力参数需要重新调整。王强蹲下身子,打开抽水机的控制面板,他那专注的眼神就像在地球上面对那些复杂的机器时一样。他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和测试,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逐渐调整电机的转速和功率输出,以确保能够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产生足够的抽吸力。
此外,为了适应甲烷的物理性质,抽水机的叶轮也需要进行更换。王强熟练地拿起新的叶轮,这个叶轮采用了一种轻质且耐低温的合金材料制成,其叶片的形状和角度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更有效地将甲烷从湖泊中抽取上来。王强仔细地安装叶轮,他的动作沉稳而熟练,仿佛在进行一场在地球上无数次做过的普通维修工作。在调试过程中,他们启动抽水机,密切关注着各项数据指标。抽水机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在寂静的土卫六上显得格外清晰。
与此同时,在窑洞玻璃厂内,岳天诚带领着一小队人开始准备利用附近的沙子进行烧制玻璃的试验。他们首先对沙子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和分析。这些沙子看起来与地球上的沙子有些许不同,颜色更加灰暗,颗粒也略显不规则。他们使用便携式的矿物分析仪对沙子的成分进行扫描,发现其中除了含有硅元素之外,还夹杂着一些土卫六特有的矿物质杂质。
为了去除这些杂质,他们在窑洞内设置了一个简易的筛选和清洗区域。将沙子倒入一个特制的筛网中,这个筛网的网孔大小经过精确计算,能够筛除较大的杂质颗粒。然后,把筛选后的沙子放入一个容器中,用从航天器上带来的少量纯净水源进行清洗。由于水在土卫六上非常珍贵,这个过程必须精确控制用水量,确保每一滴水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清洗后的沙子被晾干后,就该进行烧制了。此时的熔炉是一个简易的结构,考虑到当前资源有限和实际情况,它是在窑洞内挖出来的一个坑,然后加上从航天器上拆卸下来的一些金属设备改装而成。这些金属设备被巧妙地安置在坑的周围,起到了支撑、加热和控制温度的作用。虽然这个熔炉看起来十分简陋,但却是在土卫六的特殊环境下,利用现有资源拼凑出来的最佳解决方案。
熔炉的加热系统连接到即将从甲烷湖泊抽取而来的甲烷供应管道上。当一切准备就绪,抽水机开始正式工作,将甲烷源源不断地抽向玻璃厂。甲烷通过管道进入熔炉的燃烧器,随着一声轻微的 “噗” 声,甲烷被点燃。火焰在熔炉内跳跃着,蓝色的火焰逐渐包围了装着沙子的容器。随着温度的升高,沙子开始发生变化,从原本冰冷的固态逐渐变得柔软,开始熔融。
在烧制过程中,岳天诚和他的团队密切关注着熔炉内的温度、压力等各项参数。熔炉内的温度传感器不断将数据传输到旁边的控制台,他们根据这些数据调整甲烷的供应量,以确保温度能够稳定在适合沙子熔融成玻璃的范围内。由于这是在土卫六上的首次试验,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充满了未知,他们的神情专注而紧张。
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子逐渐完全熔融,变成了一种透明的、粘稠的液体,这就是玻璃的雏形。看到这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