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是个缺乏金银的国家,这是数百年来的共识。 尤其是在明初,朱元章对朝鲜分外不满,借朝贡来补贴家用,所以仅1379年-1385年间,高丽向明朝的进贡就有黄金10400两、白银62000两、布匹65500匹、马7583匹。 这几乎把朝鲜国内的金银洗劫一空。 元朝在济州岛养的马,也大半被弄到了明朝。 国库金银空了后,导致连定宗李芳果死后发引的仪仗中,其所用的金银钺都是假的。 其狼狈可见一斑。 后来,两边的太宗——朱棣和李芳远继位以后,由于两人相似的经历,导致双方关系逐渐缓和。 在没了朱元章把朝贡当抬杠手段的背景下,朝鲜的岁贡内容稳定在了黄金150两、白银700两。 但是就算是这样的要求,朝鲜也很难实现,因为朝鲜本国(几乎)不产金银。 在1429年,明朝在朝鲜的再三请求下(前两次是1409年和1420年),蠲免了朝鲜的金银贡,改贡土产,这才卸下了朝鲜的负担。 即使如今永宗岛通商,金银流入,但缺金少银的情况并未改善太多,因为朝鲜已经饥渴了数百年了。 给普通士卒两块银圆,二两白银,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见到国王终于死心了,几个大臣才松了口气。 而夏完淳,则住进了迎接中国“天使”的慕华馆。 慕华馆前有一座迎恩门,其本叫迎诏门,后来明朝使臣薛廷宠来到朝鲜,改其为迎恩门。 后来,迎恩门在壬辰倭乱时被毁,重修后明朝使臣朱之蕃于1606年重题“迎恩门”匾额,并落款“钦差正使金陵朱之蕃书”。 当然,在日据时期,迎恩门被拆,后来韩国人在遗址上修建了独立门。 天微微亮,迎恩门前就搭建一个结彩黄帐殿,并设黄屋、龙亭、香亭于帐殿正中,陈列金鼓、黄仪仗、鼓乐于其前。 这是对大明天使抵达的“郊迎礼”礼节的一部分。 朝鲜国王李淏身穿翼善冠衮龙袍,率宗亲、百官来到迎恩门。 夏完淳身着官袍,衣带飘飘,手捧着圣旨,昂首挺胸。 瘦弱的身躯,此时却显得格外的庞大。 在他前方,李淏则带着大臣们则恭敬拱手拜下: “小王率宗亲、百官,恭迎天使抵临——” 夏完淳回了一礼,然后一起将敕书供奉龙亭。 再之后,他与朝鲜王并肩而行,一同穿过迎恩门,再向着王宫而去。 仪式浩大,礼乐齐备,朝鲜上下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围观的百姓也数不胜数。 这再次宣告了朝鲜的服从,夏完淳很满意。 待入得殿中,青砖绿瓦的景福宫让他忍不住眉头一皱: 这朝鲜王也实在是太穷了吧! 酒宴倒是热闹。 朝鲜文武几乎都会汉话,一个个咬文嚼字,其标准程度不亚于夏完淳,这让他不得不惊诧莫名。 问起缘由,领议政金堉则笑道:“我国科举,即使学问精深,但若无汉话,则必然罢黜。” 夏完淳夸赞了一句,心中却冷笑了一声。 大明何其广阔,通官话的读书人也是少之又少,而朝鲜如此重视汉话,不外乎想要垄断科举罢了。 普通的两班贵族,即使啃了四书五经,但若是没有耗费大量的精力得良师授学,怎会学会汉话? 天下的乌鸦,一般黑啊! 不过,对于夏完淳来说,聊天说话倒是不虞,谈笑自若,尽显进士风度。 一时间倾慕者不可胜数。 “今日酒宴正酣,不知状元公可来一首诗?” 金堉举杯,笑着说道。 一旁的夏完淳则丝毫不慌。 他微微一笑,道:“八股文章作的好,要诗得诗,要词得词。” 说着,他举起酒杯向着高坐在王座上的朝鲜王敬了一杯酒,然后道:“外臣今日就孟浪了。” “万里长江水,朝宗向远流。 风波方浩荡,雨露正绸缪。 玉帛来中国,衣冠会上楼。 万里瞻仪表,千秋颂圣朝。” “好——” 一时间,赞叹声大起。 姑且不论诗好不好,就言语是天使所作,那就必须是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