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
即使杨继荣和李玉芳没有经历过,他们也知道是如何的。但是,要说这分田到户和大锅饭是完全两个不一样的性质了。
“爹地,妈咪,国内一直在变化,只是外人还不知道而已。”
“我觉得分田到户好啊,多劳多得,勤奋的人,当然可以吃饱,懒人就只能饿死。”杨继荣说道。
他本身就是觉得多劳多得,勤奋致富是应该的。
那个大锅饭根本不现实,违背了人性。
杨铭,杨继荣,李玉芳在车上聊着的时候,杨铭和杨继荣从沈先生两人给他们带来老家的资料得知。
现在老家是三角塘生产队,所谓生产队,就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模式,和大锅饭时代又不一样。
大集体时代的公社,体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作为基础的生产队,既是一个劳动组织,又是一个经济实体。
每个社员的物质收益和经济收益,与生产队的经营好坏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为公社按计划下达给生产队的各项实物上交任务和各项摊派,生产队必需无条件的完成,完成任务后,剩余的实物和钱财,再由生产队按照相关的政策分配给社员。
因而所有社员的口粮和现金都是没有固定的,年景好粮食丰收了的时候多些,基本能填饱肚子,甚至在完成上交的购猪任务后,生产队逢年过节种夏收夏种的时候,还能杀上几头猪分给社员们改善伙食,打打牙祭。
如果遇到灾荒年,粮食减产,把公粮和购粮上交后,生产队能夠分给社员的粮食已经所剩不多了,社员们就只能勒紧裤带半饥半饿的过日子了。
社员们吃不饱饭的日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几乎是常态,因而那个时代能夠吃上饱饭是一种享受。
以后随着农业水利基础建设的建成,旱涝灾害减少了,加上化肥的使用和良种的推广,在七十年代后期,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了,生产队吃不饱饭的情形才逐渐好转,完成公购粮上交任务后,社员们分到的口粮也基本上夠吃了。
杨继荣老家的三角塘生产队,从五十年代以来,都是一直吃不饱,根本没有那么多口粮的。
以至于一些家庭,十口人,甚至十几口人一天,加起来只有半斤米的口粮,煮出来全部都是稀粥,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不饿呢?
杨继荣早就知道,现在三角塘生产队还可能是最穷的。
想到这里,他们忍不住又是叹气。
。。。
一行车队经过颠簸不平的公路,一路北上。
来到惠东的平山镇公社的时候,现在太阳已经下山,天色已经黑了。
最重要已经到了晚饭时间,不可能再继续赶路。
平山镇公社,不仅仅是平山镇治所所在地,还是惠东县城所在地,相比起淡水那边,这里的街道多一些,除了街道一些两三层楼的白墙砖房外,实际上,大多也是普通的土坯瓦房为主。
杨先生一行人被安排到平山镇公社的饭堂吃晚饭,另外准备安排在这里的唯一招待所住下。
杨铭等人来之前。
惠城和惠东方面的负责人,他们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见到杨先生等人的身影,如今看到这些豪车开过来的时候,知道沈先生,张秘书,还有来自香江的杨先生一行人终于到来了。
杨铭原先计划,一天时间就可以回到杨继荣老家。
现在从浅水湾半山别墅过来,兜兜转转的公路和山路,一天下来,应该也只是开了一百多公里。
即使是那样。
不但陈震华和谢严这些保镖有些累。
杨铭,杨继荣,李玉芳,阿珠,鐘楚虹,林秀芝,陈伯,宋绍光等人都有些疲惫不堪了。
特别是阿珠和鐘楚虹还是出现晕车呕吐的情况,坐了一天车更加难受。
张秘书和沈先生安排杨先生一行人到平山镇招待所这里住下,在杨铭看来也不错,毕竟,他也不是很赶的那种人。
“杨先生,招待所这里,我们已经派人提前打扫干净,伱们放心入住就行。”张秘书和招待所的宋所长过来说道。
“谢谢你们的安排,只要干净就行。”
有地方住下总比没有地方住下要好。
这是一栋墙壁有些破旧的白壁砖头房,应该是修建于五十年代,一直都是平山镇和惠东的招待所之一。
一共是五层楼,不过,房间不少,有五六十间房。
杨铭这里二十多个人,还有沈先生和张先生那里二十多个人,很快就安排住下。
杨铭自己住一间房。
阿珠,鐘楚虹,林秀芝在隔壁房。
杨铭发现这里是有电的,现在房间的电灯发出暖和的黄灯。
在香江的时候,浅水湾半山别墅那里,虽然地处半山,白天和黑夜,还是比较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