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妍两年的中专时光,就像白驹过隙般匆匆而过。
转瞬之间,毕业分配这个重要的抉择便摆在了她的面前。
80年代末,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制度和政策也在持续不断地调整与完善。
即便如此,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政策依旧保留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由国家统一分配。
不过也开始出现一些市场化的趋势和变化。有学生毕业前尝试着自己联系用人单位。
如果双方达成意向,再通过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协调,也有机会实现个人的就业愿望。
孙妍所在班级,由省档案局代培,专业课程由档案局派遣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老师授课。
而且毕业分配也是由省档案局具体负责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调配。
这种特殊的培养方式让孙妍及其同学拥有了相对于其他班级学生而言的独特优势。
只要班里同学有跨地区的就业指标,就有机会获得到跨地区分配的机会。
这一明显优势,使得孙妍他们在就业选择上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孙妍家乡的县档案局早早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然而,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都渴望留在繁华的城市,孙妍也不例外。
她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灯火辉煌的城市天际线,心中五味杂陈。
一方面,是家乡那份温暖而熟悉的召唤;另一方面,是城市那丰富多彩的诱惑让她心生向往。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缠绕着发丝,眉头紧皱,内心仿佛有两个自己在激烈地争吵。
一个温柔地说:“回去吧,那里有你熟悉的一切。”
另一个则激动地回应:“不!留在城市,那里有你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闭上眼睛,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
然而,那两个声音如影随形,在她的脑海中不断回响、交织、碰撞,它们之间的矛盾仿佛不可调和。
孙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每一次咬合都预示着未知的挑战。
那一年,爷爷病重,爷爷在煤城市工作的妹妹,也就是孙妍的老姑多次回家探望。
在家人闲聊中,话题不经意间谈及到孙妍的毕业去向。
老姑满含期望地说道:“妍妍,去煤城工作吧。那里机会多,发展前景好。”
那声音就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各种念头纷至沓来,让孙妍的内心波澜起伏。
煤城市,煤矿企业众多,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为城市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和繁荣。
市区内,街道两旁店铺星罗棋布,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街面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顾客的谈笑声与商贩的叫卖声交织,如同奏响一曲欢快的乐章。
人们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阳光般温暖。
饭店、小吃店等餐饮场所香气四溢,食客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宛如置身于美食的海洋。
电影院、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遍布市区,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经济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前来工作和生活。
街头巷尾,随处可听到不同地区的方言,看到不同风格的穿着打扮。
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老式的煤矿工人宿舍区与新建的高楼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城市风景线,被人们赞誉为“小上海”。
煤城市,一直是孙妍爸爸心之所向之地,当年,大学毕业时他就渴望到煤城工作,但未能如愿,心中一直怀有遗憾。
如今,他将自己未竟的梦想寄托于女儿身上,殷切期望女儿孙妍毕业后能够到煤城工作。
老姑的希望、爸爸的夙愿以及孙妍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仿佛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将孙妍与煤城市紧紧相连。
老姑风尘仆仆地回到家后,一家人都在为孙妍的毕业分配而忙碌奔走。
他们动用自己的人脉,分头行动。
叔叔在寻找合适的单位,姑父则积极为孙妍的分配争取指标。
而妈妈,也在孙妍的学校和煤城市之间来回奔波,不辞劳苦。
她的眼中满是焦急,既有着忐忑不安,又怀揣着对女儿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
她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女儿能够顺利地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实现她的人生价值和梦想。
当家人手持单位开具的证明找到市计委时,正巧赶上计委相关人员将于次日出差,且一去便是半月之久。
幸运的是,在相关人员出差前,计委的指标确定了下来。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通讯也不发达的时代,信息的传播较为迟缓。
远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