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2章 变法初论(2 / 3)

员的收入不仅少,遇到国家财用不足时,首先克扣的也是他们这些人的。

毕竟做决定的人是上层官员,他们总不会自己砍自己吧?

这样一来,低级官吏普遍生活压力巨大。

这种情况,在赵祯的父亲,宋真宗时就已经出现了。

宋真宗时的大臣张逸就曾面临这种窘迫。

(张逸)知青神县时,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

还有记载:观察推官柳某死,贫不能归,乳妪挟二子行丐于市。

朝廷不给活路,那他们自然就会去自己寻找活路。

身为官员,他们手握权力,下一步想干什么,也就不用多说了。

吕夷简便是针对这一点提出了建议,要削减高级官员的俸禄和职田,增加中低级官员的俸禄。

等他们的收入足以养活自己了,国家就可以加强监督,让他们廉洁奉公。

对其中屡教不改的人,也可以动手撤职查办了。

至于吕夷简为何能提出这种建议,这与他的出身有关。

就算吕夷简不当官,他们东莱吕氏在家乡也是有名的大家族,他本就不指着朝廷的俸禄活着。

有了固然好,砍去他也不心疼。

而且身处中央宰执天下,对于宋朝的弊病他不可能没有数,提出这样的建议也算合理。

至于李放如何看的出来,这个建议靠谱的,那就多亏了他能作弊了。

让他直接去治国,他肯定不行,但开卷考试还不会吗?

别的先不论,这一条刚好和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有重合,那自然是正确答案。

李放自信的说道:“别的不论,这一条实行下去,你能团结的肯定是最多的那一批人。政治斗争的关键是什么?就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此举不仅能推进廉政建设,还能拉拢人心,再合适不过了。”

“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

赵祯重复着李放刚刚说过的话,越想,他越觉得这实在是太有道理了。

“不得不说。”赵祯颇为感慨,“现代许多言辞,都颇有深意,微言大义发人深省。”

简单十个字,直指政治斗争的核心关键。

只要把这十个字吃透,不说纵横官场,但最起码不会对政治是一头雾水,撞了南墙还不知回头了。

“这话不假,毕竟领先你们近千年呢。”李放笑道,“以后你有的深省了。”

将这个建议记了下来,赵祯决定回去再寻宰执大臣商议过后,早日推行。

马上西夏就要立国了,开战之前,他势必要统合国内的人心,为军事斗争做好后勤工作。

对于吕夷简剩下的改革策略,李放就没什么建议了。

“他说的其余内容,不过是些十分正确的废话,什么重视农耕、减赋税,轻徭役都是历朝历代的老生常谈了,没什么讨论的必要了。”

“嗯。”赵祯点头附和。

忽的他想到了什么,猛的看向李放:“日前你说过的高产作物种子,可以亩产千斤的粮食呢?”

李放看了下手机:“就这两天了,估计明天差不多就到了。这些作物虽然高产,但在你们那里过了两三代肯定会退化的,一时半会儿你肯定是指望不上他们。”

“退化?是不是退化了,就没那么高产了?如何才能让它们不退化?”

赵祯急忙问道。

李放双手一摊:“我也不是农学生,可不懂育种。”

见赵祯有些担心,李放又安慰道:“不过你也不用太过担心,就算退化,土豆、红薯的产量也是超过你们那个时代的,这一点我可以保证。”

说到这里李放又有些疑惑。

“你们古代都说士农工商,历朝历代也都说重农桑,可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机构去选育开发良种呢?”

赵祯也有自己的解释。

“农田作物乃是天生之物,皆是看天吃饭,岂是人力所能改之?为官主政,若风调雨顺,自然治下丰收;若天公不作美,便抗旱治洪,保证农耕。良种成与不成,朝廷如何能干涉?”

“这就是观念思维的差异啊。”李放感慨两句,“来,我带你看看吧。”

有那位现代的神农氏在前,李放觉得需要改变一下赵祯的思维了。

“人定胜天,只要努力,良种不一定非要看天的。”

赵祯看着李放搜索出来的资料,看着在那位老先生的手中,水稻的产量连年上涨,他有些震惊了。

直至看到后面,禾下乘凉的美梦,更让他目瞪口呆。

看到最后,赵祯猛地一下子站起身来:“这,这,这位老先生现在何处?老先生堪称现代圣贤,我想亲往拜见。”

“亲往拜见?我可没那个本事。”

李放语气有些沉重:“且不说老先生已经仙逝,即便他老人家在世之时,我一个普通百姓也没办法让你去见他老人家。”

说着,李放又给赵祯看了袁老的一系列头衔。

“要是在你们那里,你自己说,就算袁老培育出了这样的良种,你能给他这样的待遇吗?”李放直言相问。

赵祯沉默了,他很清楚,如果是在北宋,就算有人培育出了良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